两种类型的土楼已形成其建筑风格无不是轴对称,主次分明。他们在轴线上设置祖堂,周围房间按等级一般一户垂直几层,各户之间紧密联系。这种明显的轴线对称布局与北方四合院息息相通,保存了中原遗风,有强烈的等级观念。这些“家族凝聚力”“等级观念”的理论基础都是儒家思想⑻。土楼是家族集资营建,楼内数百居民由族长或年长者管理,他们主持祭祀仪式,指挥防御外敌协调邻里关系,使楼内居民尊老爱幼,互相关怀照顾。土楼中,总把祖堂和学校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校又是本族长者教本楼子弟,保存了中原古老的文化,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徽州民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也就是祠堂或宗祠的所在地。祠堂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祠堂主要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是整个家族活动的中心和重心,比较传统的家族还把学堂设在祠堂的旁边,为了让后世子孙在先人面前勤勤恳恳,这也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体现。⑼
土楼和徽式建筑在房间的安排上都有着相当浓厚的伦理色彩。两派民居建筑都是以祠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展开,祠堂里的神位是左昭右穆,节日祭祀时,行礼的队列秩序也是依照昭穆之制而执行的。⑽以祠堂为中心实质上是体现了在封建社会里每一个处在其中的个体都必须严格遵守封建社会的等级规范和约束,将规范和约束提炼简约,就是对宗族、家庭、父母、祖上绝对的崇敬与服从。⑾总之,在聚族而居的两派传统民居建筑中,祭祀祖先的宗祠总是处于最重要突出的地位。所以无论是土楼还是徽式建筑都饱含着森严的宗法礼教气息,浓厚的儒家伦理观念,强烈的苟安思想和理想的人文色彩⑿。
五、结语:对土楼文化内涵的思索
土楼是一种建筑,也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土楼人家独特的构思和固有的心态理念,体现了先民的民族性和聪慧的特征。作为为了满足人们避风雨、求安全、行自卫以及生活上的方便、舒适等需要而有着存在价值的土楼,它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保卫和防御居民。作为建筑的土楼为了防卫的需要,整个家族要有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楼,它深深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家的道德规范和优秀文化成果。尊卑长幼、礼仪传统、勤劳朴实等等优秀的文化传统都通过土楼的建筑格局尽情展现。
但是,封闭性、保守性以及一成不变也成了土楼及土楼人家的一个弊端。土楼在保卫和防御外敌的同时,也割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这使得住在土楼里的居民对外表现的比较闭塞,无论是生活步伐还是思想观念都会跟不上外界社会的发展。定期的祠堂活动,固定不变的族长制,传统的礼仪观念等等,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另一反面却是保守、内敛的映射。在这个思想日益发展的社会里,一成不变的思想是落后的,无论对于生产发展还是对于后世的教育,所以土楼所表选出的这种保守性和内敛性值得我们反思。 注释
⑴ 黄汉民. 《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三联书店,2006. ⑵ 詹石窗. 《土楼的文化底蕴与价值》,《东南学术》,2001, 4.
⑶ 王启敏, 简文乐主编. 《天上徽州:徽州文化十大流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⑷ 刘敦桢. 《中国住宅概说》,尚林出版社,1983. ⑸ 网摘:徽派建筑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611723.htm
⑹ 陈涛, 吕晓娟. 《和而不同:客家围屋建筑与徽派民居建筑文化内涵之
比较》,《文教资料》,2007, 2.
⑺ 陈从周, 潘洪萱, 路秉傑. 《中国民居》,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1993-4. ⑻ 王丽. 《客家土楼及其文化》,《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第21卷第3期.
⑼ 陈从周, 潘洪萱, 路秉傑. 《中国民居》,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1993-4. ⑽ 陈涛, 吕晓娟. 《和而不同:客家围屋建筑与徽派民居建筑文化内涵之比较》,《文教资料》,2007, 2.
⑾ 陈涛, 吕晓娟. 《和而不同:客家围屋建筑与徽派民居建筑文化内涵之比较》,《文教资料》,2007, 2.
⑿ 黄烈.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世界环境》,2004. 参考文献
[1] 曾五岳. 《漳州土楼揭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
[2] 林嘉书. 《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P140. [3] 吴荣水. 《凝望土楼—探秘福建神奇民居》,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3. [4] 江骥. 《徽派建筑》,学林出版社,1991.
[5] 王启敏, 简文乐主编. 《天上徽州:徽州文化十大流派》,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不可思議的建築--土樓
【文/陳聖欣(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此次海外田野調查的地點是大陸的廣東、福建兩省,行程中安排許多調查點,而其中到福建永定的土樓,土樓,是客家文化最典型的表現之一,深刻反映其建造者自身文化的實體,土樓是客家民系鮮明的標記,就如客家話一樣。 一、什麼是土樓?
有人說土樓是客家土樓,但也有人反對加上客家兩字,大部分人認為土樓只在閩西和閩西南的永定、南靖幾縣才有。包括學者在內,人們都以為所謂的土樓就是特別高大的圓土樓漢方土樓,但是遠至廣西、深圳和四川也有土樓,類型也很多樣。關於土樓,建築學上稱為「生土樓」,或稱為客家土樓,日本學者沿用中國學者的說法,使用生土樓去稱客家土樓,以為生土不做加工,而使用模型夯築生土牆壁建造樓房。這是從材料的質地和施工方面對客家土樓的描述。
因為客家土樓的用土是經過加工的,並非是像北方或普通的乾打壘生土夯牆建築,客家土樓如要在材質上下定義,是熟土樓,我們稱呼土樓僅是指其夯土牆而言的。客家土樓形式豐富多樣,在中國傳統住宅上甚至是世界民宅寶庫中,是極為罕見的,日本學者中尾佐助將世界上的民房分成外庭院型內庭院型兩種,被有牆根和庭院包圍的房屋的外庭院型被稱為「非洲-日本」型,而內庭院型為「卡斯帕-胡同」型,這胡同指北京四合院間的胡同,周達生則將中國各族住宅分為壁型和屋頂型兩類,北方作為典型房屋的土房,以堅固土牆包圍四周,上面家屋頂的稱為壁型,北京四合院屬於此類,而雲南等地方在柱上加高床和屋頂,周圍幾乎沒有牆壁的就是屋頂型,客家土樓則是有壁型的折衷型。
二、土樓分布:
客家地區的土樓分布,雖無明顯的界別,往往是一個姓氏或同一個山間波谷範圍中,會有各種類型的土樓,但仍有一定規律或現象可循。在客家早期開發地區與客家文明中心腹地的寧化、上杭、贛南、嘉應、梅縣,較少見到全樓房式為巨型高層,有強烈防衛功能的聚巨族圓、方寨堡式土樓,這種樓多見於客家邊緣或與其他民系交界的地方。
而客家早期開發地區或處於客家文明腹地的純客家縣,以五鳳樓普通式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