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知识分子的数量陡增,文官的地位、所得的俸禄高于武官,文官执政可说是宋代政治的特色。文官多半是文人,能诗善画的文人担任中央和地方重要官职的数量之多,加之朝廷执行比较宽容的文化政策,提供了封建时代极为罕见的一定范围内的言论自由。文人士夫率以著述为风尚,新儒学“理学”学派林立,各自开设书院授徒讲学。因而两宋人文之盛,远迈前代。文化方面的这些特殊情况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民间的士流园林更进一步文入化,又促成“文人园林”的兴起。比起皇家园林的气派,规划设计则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4. 园画相生——绘画与园林景观的关系 宋代的文人还特别注重绘画与园林的关系,许多园主与园记作者本身就是出色的中国画家和画论品评者,他们时常以画眼观园,在园景创作过程中以绘画的法度构建景观。如洪适《盘洲记》园林景观描写时就直接点名了其与绘画的关系:“启六枳关,度碧鲜里,傍柞林,尽桃李蹊,然后达于西郊,茭藋弥望,充仞四泽,烟树缘流,帆樯下上,类画手铺平远之景,柳子所谓‘迩延野绿,远混天碧’者,故以‘绿野’表其堂。”
绘画与园林景观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造园者运用绘画法度设计景观,另一方面,画家深入了解园林生活,按照园林景观的特征丰富绘画作品。比如南宋画家刘松年的画作《四景山水图》就是以四景作品描绘了士大夫幽居山水之间的生活画面。因为刘松年有着丰富的园林生活实践9,所以他注意到了园景四时的不同和特殊时间园林景观的差异,进而才能在春景中描绘出秀美的夹路桃柳、溪水小桥的山园门,与模糊的远山和朦胧的楼阁联合组成园林中含而不露的意境;才能在夏景中展现出花柳繁茂、高台山石园景,表现出文人园林简雅别致的审美情趣;才能在秋景中塑造出与山水秋风、梧桐丹桂的气骨浑然一体的幅巾雅士的园林欣赏者;才能在冬景中体现出青松翠竹、静穆空明的园林思想蕴藏。
三、沧浪亭设计完美且能够建成的主观因素: 1.宋代建筑项目多采用“规画”与多方案比较 建筑设计在宋代或称为“规画”、“经画”、“经度”、“相度”、“计度”等,而与之连用的词汇常有“制作”、“施行”、“应副”,后者实为营造之意。设计、营造是宋代建筑工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宋时官方建筑多有设计。史载,“雍熙二年九月十七日以楚王宫火,欲广宫城,诏殿前
10
都指挥使刘延翰等经度之”,并“画图来上”。这一工程最终因太宗恐“动民居而罢之”, 但显示设计的决策价值。宋著名工程玉清昭应宫的建设其首要工作亦是拟定规模大小、估算功料、以供皇帝、近臣讨论11。大量文献表明,事先设计在州县等地方营造同样不可省却。12
西安陕西博物馆“碑林”中,尚保存有1934年在长安出土,宋元丰三年(1080)刘景阳等所作《唐代长安城图碑》的部分残石。所幸作为主题的”兴庆宫”部分尚完整无缺,其主要建筑、设置、水渠、距离以及名称等都能清晰的看出。且在建筑物的各个位置上,还刻有宫室的正面图,并在图的上方注有”每六寸折地一里”的作图比。是一幅极其珍贵的古代建筑图的实物,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建筑制图的发展水平。碑林中还有宋代的《太极宫碑》残石,不过是以轴测图的形式绘刻而成,仍具有绘画的色彩——兴庆宫图。13
9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95.
(宋)李熹.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二, 又见. 李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8: 6. 11
(宋)李熹.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20. 12
(宋)扈仲荣等. 成都文类卷26.
10
13
刘克明.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187.
建筑设计之所以不可或缺主要因为地方建设受上级约束、监察事前事后皆需汇报故营造不仅需有设计还要以图、文字表达出来,以作交流另一方面中央亦常下旨至地方州县,要求按给定的设计图文进行营造。如此,作为上下级政府的管理手段建筑设计及表达形式是其必要手段。同样隶属将作监(中央营造管理机构)的八作司(负责具体营造部门),其营造亦需设计,即所谓的“凡有营造并先定地图,然后兴工”。14
宋代建筑设计活动常是一个不断深化、细化的过程。多方案比较已多见。如徽宗政和四年修建河南府天津桥。“令勒都壕寨官董士貌彩画到天津桥作三等样制修砌图本一册进呈。诏依第二桥样修建”,徽宗明堂设计姚舜仁所作图样有二,“其斋宫一悉南向一随四时方所向”
15
以供徽宗选定;高宗绍兴元年措置移哗事务添造行宫亦有造百余间或造三百余间两种方案,多方案比较是设计进一步深入、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2.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将作监和营造管理团队
宋神宗元丰年间,参照《唐六典》改革官制,废除三司,恢复省曹寺监的职权。元丰改 制后,建筑营造机构的变化有二:①熙宁四年(1071年)分三司,其修造案以将作监代之; ②元丰五年(1082年)废三司,按《唐六典》恢复三省六曹九寺三监官制,三司营造管理职能部分归尚书省工部。自此至北宋末,官方营造的政务、事务管理系统由工部、将作监构成。作为中央政府事务机关的将作监,其职掌是:“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之事, 少监为之贰,丞参领之,凡土木工匠版筑造作之政令总焉。辨其才干器物之所须,乘时储积以待给用,庀其工徒而授以法式;寒暑蚤暮,均其劳逸作止之节。凡营造有计帐,则委官覆视,定其名数,验实以给之。…….凡出纳籍帐,岁受而会之,上于工部。”16
宋代将作监隶属工部,掌管宫室、城廓、桥梁等重要工程的予算、设计、施工和验收。 作监所隶官属有十: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东西八作司,掌京城内外缮修之事;竹木务,掌修诸路水运材植及抽算诸河商贩竹木,以给内外营造之用;事材场,掌计度材物,前期扑斫,以给内外营造之用;麦 场,掌受京畿诸县夏租 ,以给圬墁之用;窑务,掌陶为砖瓦,以给缮营及瓶缶之器;丹粉所,掌烧变丹粉,以供绘饰;作坊物料库第三界,掌储积材物,以备给用;退材场,掌受京城内外退弃材木,抡其长短有差,其曲直中度者以给营造,馀备薪爨;帘箔场,掌抽算竹木、蒲苇,以供帘箔内外之用。
对于隶属将作监的10个部门,依据职能可分为两类:营造机构和与建材相关机构。前者包括修内司、东西八作司;而竹木务、事材场、退材场、窑务、麦 场、丹粉所、物料库、帘箔场则属于后者。
我国古代建筑神话般的营造速度、可靠的质量保证,至今令人惊叹不已,学人皆相信其 1415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O之七,又见,(宋)李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30.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三之二四. 16
(宋)李熹.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七:16.
间必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完成一项土木工程,工官、工匠、役夫须组织成一个团队,以上下有序,职责分明。在这样的团队中,有组织者、技术负责者,更有大量具体操作实施的人,他们各自因职位、技能不同形成一定的等级以及地位和经济上的差别。如此,团队按一定目标、组织形式和运作原则构成一个整体。
《宋会要辑稿》载有绍兴二十八年展皇城东南一带外城的计划申报书,兹节录如下: “旧支工食钱:监修官欲置一贯二伯文,壕寨官一贯文,监修、收支钱米、部役、计置般运物料受给官八伯文;作家六伯文,诸作作头、壕寨五伯文,米二胜半;工匠三伯五十文,砰手只百文,杂役军兵二伯五十文,各米二胜半;行遣人吏、手分各三百文,贴司各二百文;以上并自兴工日支,毕工日住。17
从监修官、下至杂役军之类的食钱进行逐一排比罗列。为便于观览,制成表1。
3. 宋代官府工匠培训制度
(1) 我国古代形成了由官府主持的大规模工匠培训的传统。政府营造、制作等各监集中了大量的能工巧匠, 工种比较齐全, 培训的制度、管理、考核完善, 保证了培训质量。宋朝官营作坊在艺徒培训上重视使用 “法式”。《宋史·志·卷 118》载: 将作监“庀其工徒而授以法式”, 少府监“以法式察其良窳”, 军器监“凡利器以法式授工徒”,“旬令其数以考程课”, “课百工造作”。“法式”是类似工匠手册的一种基础教材。内容包括名例、制度、功限、科例、图样等。宋朝著名的法式有《元祐法式》, 李诚编的《营造法式》等。元、明、清各代都有法式, 如明代中叶的《营造正式》总结了古代南方民间建筑的丰富经验, 曾在江南广为流传。法式使徒工培训更为规范化。
(2) 师徒相传是民间培训的主要形式。由于手工劳动的特点, 虽然同一工种可以有相对固定的操作规范和技艺, 但个人的因素仍然很大; 同时, 也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成文的教材, 靠言传身教, 缄默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良好的师徒关系是关键。这方面行会的规定和师徒如父子、同门师承如兄弟等在实践中形成的良好习俗传统。
(3) 家传技艺是民间手工业传承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往往世代相传, 由于不断钻研可达到极为精湛, 甚至出神入化, 形成著名的家族品牌。
17
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之二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