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个学习要求,一起来学习第六课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本文作者是季羡林 介绍季羡林
怀念母亲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师:(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二、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第1页/共8页
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身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画出来读一读,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交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翻来覆去,辗转反侧,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如此痛苦不堪? 六岁离家
临死前没能见母亲一面
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实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接着交流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看你还能读懂什么?
第2页/共8页
母亲对他非常重要。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亲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了作者的心头。 是啊,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给作者带来多大的伤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愿望实现了吗?
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时,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能不让作者悔恨、难过?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话。 永久的悔恨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边读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师:谁能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第3页/共8页
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此时,你最想和大家交流哪些语句及体会?
生:“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让我知道了作者远离故乡,身居异国他乡,常常会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对她们的思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师:这句中的“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也”字,我体会到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一样,常常来到梦中。 师:是呀,“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母亲与生身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两者同样重要。
生:我想和大家交流作者第一篇日记中的语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从这里知道了黄昏时作者心中充满了凄凉,还有一些甜蜜。 师:“凄凉”和“甜蜜”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生:不矛盾。
生:“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不免有忧愁,有思念。 师:他为什么又是“甜蜜”的呢?
生:我想是作者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第4页/共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