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2、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性: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3、观察法与实验法:
观察法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实验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
实验法的特点:①可控性 ②可重复性(结果可检验) ③可以进行因果的推理(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 4、实验范式:以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例】①斯楚普实验 ②加工水平效应 ③补笔 ④记忆研究中对偶联合范式(已经停用) 5、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定量研究:将数据定量表示,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广到所研究的总体
定性研究: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 6、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伦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7、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②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 ③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④保密原则 8、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每个标题后面要再写一句话解释)
(1)确定课题、形成假设(怎么来确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些实际需要、文献综述、理论综述) (2)选择被试: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采用随机化原则,再写几条随机化的方法
(3)实验实施:确定实验控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都要进行控制,对随机变量尤其是额外变量进行控制 (4)数据处理:不同的实验设计对应不同的实验处理方式,把对应的实验处理方式写一下 (5)报告撰写:自由发挥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主试和被试(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情况:①主试对被试的影响 ②主试的态度 ③被试的态度) (一)主试对被试的影响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产生影响 2、实验者效应
(1)定义: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包括:①罗森塔尔效应②实验者的性别、种族、肤色等 (3)实验者效应的消除:
①双盲:实验者与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处理类型和实验预期结果 ②实验的自动化: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二)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对实验的影响 1、要求特征(需要特征):
(1)定义: 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
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2)包括: ①霍桑效应:因为被试知道自己处于实验中,是被观察者,所以他们会尽力去做,提高效率
②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
舒缓的现象
(3)要求特征的消除
①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②掩饰情节: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掩饰情节并不常用) 二、变量 (一)自变量
1、自变量的分类: ①刺激特点自变量 ②环境特点自变量 ③被试特点自变量
④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由于不同的指导语/实验任务造成的差别)
被试特点有一些可以操纵,有些则不能操纵
1 / 12
2、操作定义
(1)定义:用可以感知到的事件、现象或指标来对研究变量进行数量化或定性的界定和说明
【例】挫折感
抽象定义:当达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所产生的情绪感觉或反应。
操作定义:在某一具体情景中,如幼儿正在玩一个他十分喜爱的玩具的过程中,突然告诉他不能玩,或禁止继续
玩,此时幼儿的反应就是挫折感的反应
儿童的智力: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上测得的分数;学习态度:学期学生上课的出勤率;疲劳: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
(2)作用: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
3、自变量的水平:至少有2个水平,具体几个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而定,一般不超过4个 4、零结果
(1)定义:自变量操纵行为的失败,常被称为零结果
(2)原因: ①实验者作出自变量是重要的猜测可能是错误的,而零结果是正确的
②实验者未能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例】给小孩奖励,看奖励与行为之间的关系,A组给1块糖,B组给2块,可能因为差别太小而无效,此时就是由于主试未能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若A组1块糖,B组10块糖或更好的奖励,则结果会出现不同
(二)因变量
1、因变量的分类:客观指标中,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最常用,主观指标主要是被试的口语记录 2、对被试的控制:
(1)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主要通过指导语来实现
(2)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 (3)因变量的信度(可靠性) (4)因变量的效度(有效性) (5)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①高限效应:任务过于容易,所有水平的被试都能取得很好地结果天花板效应 ②底限效应:任务过于困难,所有水平的被试都能获得很差的结果地板效应 (三)额外变量
1、自变量混淆: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它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
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自变量的混淆
2、额外变量的来源:①实验仪器 ②实验环境 ③主试 ④被试 ⑤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⑥数据和统计分析 3、额外变量的控制
(1)消除法或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具体措施:①直接消除额外因素:隔音室/暗室 ②双盲 ③提高实验的标准化与自动化程度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随机化法:随机化有两重含义:抽取样本的随机化和分组的随机化。
随机化是平衡被试间的个体差异常用的方法,随机化法不仅适用于被试,也适用于刺激的呈现
(4)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访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被试较少的情况
(5)抵消平衡法: 是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抵消平衡法主要作用是控制顺序误差、空间误差、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6)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的方法
方法:①协方差分析②剔除极端数据
4、中间变量与调节变量
(1)中间变量:如果在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时,自变量通过变量M来影响因变量,就称M为中间变量 (2)调节变量: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称M为调节变量
【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指导方法的关系,往往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学生一般自我概念与某项自我概念(如外貌、体能等)的关系,受到学生对该项自我概念重视程度的影响
三、实验效度(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一)实验的内部效度
1、定义:指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2、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2 / 12
(1)历史: 前摄历史因素包括被试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
后摄历史的是指在实验过程,与实验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 (3)选择:没有采用随机化的方法来选择和分配被试 (4)测验:前测验所带来的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5)被试的亡失:被试中途退出实验或者死亡
(6)统计回归: 选择了在某一方面具有极端分数的被试,前测具有极端值,实验处理后的后测分数有向中间值回
归的趋势
(7)仪器的使用:仪器使用不当或者仪器失灵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最常见的是交互作用) (二)实验的外部效度
1、定义: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 2、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
(1)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前测可能会增加或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
(2)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由于抽样的错误,使被试的样本具有某种特征,这种特征与实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进行随机取样。
(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被试在实施处理前了解实验的安排或者因参加实验而受到暗示,那么被试可能会产生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4)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同一组被试在短期内接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实验处理时,前一实验处理往往对后一实验处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三)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关系
(1)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在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会在内部效度的前提下提高外部效度 (3)基本研究比较重视内在效度,而应用研究则比较重视外在效度。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I
1、按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划分: ①真实验设计(被试随机化、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控制)
②准实验设计 (被试不能随机化,但是可对额外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
③非实验设计(不能对被试进行随机化,不能对额外变量加以控制) 2、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分为:①被试内设计 ②被试间设计 ③混合设计 二、基本实验类型I
随机指被试是随机的 (一)真实验设计(①完全随机化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③随机化区组设计) 1、完全随机化设计: 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指用 随机 化方法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实验的目的对各组被
试实施不同的处理
(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随机分配被试 实验分组 实验组 控制组 前测 O1 O2 实验处理 X 后测 O3 O4 差异比较 O3—O1 O4—O2 注意:实验组除了不接受实验处理外,其他各方面均需与实验组保持一致
A: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在做统计分析的时候,对增值分数进行统计分析(方法:①t-检验 ②曼—惠特尼U-检验或中位数检验),也可以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 【案例】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实例分析 实验名称:沃坦阿贝、黑尔和洛马克斯研究
实验背景:8年级的学生大多数热衷于报纸上文娱性的报道,很少关注新闻报道,即使优秀的学生也缺乏根据新
闻报道的题目预测内容的能力
实验目的:通过一系列教学程序和方法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根据报纸标题预测所报道内容的能力
被试:随机抽取了46名8年级的学生,把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布置一组为实验组,接受标题阅读教学,而
3 / 12
另一组为控制组,仍接受常规阅读教学
对两组学生进行前测:阅读20个标题并预测其所述内容
实验处理:用3周时间,对实验组进行标题阅读教学,对控制组进行常规教学 后测:对两组学生进行后测
记分方式:对前测后测所预测内容实施五点量表的客观记分标准
? 0分表示对标题所含内容未正确预测任何内容 ? 1分表示预测标题所含内容基本不正确
? 2分表示预测标题所含内容难以确定 ? 3分表示预测标题所含内容基本正确 ? 4分表示预测标题所含内容完全正确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统计方法:协方差分析,前测分数作协变量 结果:实验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 (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随机分配被试 随机分配被试 实验分组 实验组 控制组 实验处理 X 后测 O1 O2 【案例】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的实例分析
实验名称:卢仲衡等的研究项目“初中一年级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协作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
被试:北京小升初的学生随机选择,分为两个班,实验班和控制班 程序:时间为一个学期,然后进行后测 结果的分析:t—检验 结论: (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如右图) 【案例】随机多组后测设计的实例分析
实验目的:儿童在识别物体时,物体的清晰度和识别能力的关系 自变量:物体的清晰度:高、中、低(100副图片) 因变量:被试命名图片的准确率
被试:36名4-5岁的儿童,随机分为三组,随机分配到三个处理水平,每组12人 实验任务:依次说出每幅图片的名称
结果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成对比较,进行两两之间的检验) 结论: (4)控制组的作用
①控制在实验处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额外变量:历史、成熟、测验、仪器等 ②作为判断实验处理效果的基线
③在某些情况下,要考虑设置安慰剂控制组,尤其是药物实验中 2、多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最重要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得到交互作用
主效应:指由每个单独因素(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如:学习动机(强弱)与智力(高低)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交互作用效应:指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
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即:一个自变量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水平上起作用
【注】一个2ⅹ3的实验设计有1个交互作用,6个实验处理;
一个2ⅹ3ⅹ3的实验设计,有4个交互作用(AB,AC,BC,ABC),12个实验处理。 (1)实验处理的自变量安排
①2X2因素设计,即有4个处理的安排 ②2X3因素设计,即6个处理的安排
b1 b2 a1 a1b1 a1b2 A
a2 a2b1 a2b2
(3)2X2X2因素设计,即8个处理的安排 (4)2X3X3因素设计,即18个处理的安排
B
a1 b1
b2 a2 b1
b2
4 / 12
c1 c2 c1 c2 c1 c2 c1 c2
【例1】多因素设计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的效应
? 实验目的:探讨教学方法和教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 2×2完全随机化实验,自变量A:教学方法(Xa1:自学辅导;Xa2:传统教学)
自变量B:教师教龄(Xb1:2年以下;Xb2: 5年以上) 因变量:学生成绩
? 四种实验处理水平:①自学辅导2年以下 ②自学辅导5年以上 ③传统教学2年以下 ④传统教学5年以上
主效应:
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Oa1=26>Oa2=18,说明自学辅导的成绩高于传统教学
②教师教龄的主效应:Ob2=28>Ob1=16,说明教师教龄对学生成绩越好
交互作用的效应:不存在交互作用
①教学方法对成绩的影响没有因为教龄的不同而变化
Oa1=26>Oa2=18
O1>O3(起点坐标),O2>O4(终点坐标)
差值:O1-O3=4,O2-O4=4
(说明始终是平行线不存在交互作用,如果差值增大或减小则存在交互作用)
②教师教龄对成绩的影响没有因为教法的不同而变化
Ob2>Ob1
O2>O1,O4>O3
差值:O2-O1=6;O4-O3=6 【例2】 主效应: 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Oa1=26>Oa2=18,说明自学辅导的成绩高于传统教学 ②教师教龄的主效应:Ob2=Ob1=22, 说明教师教龄不同,学生成绩无明显变化 交互作用的效应:存在交互作用 ①教学方法对成绩的影响依赖于教龄的不同而变化 Oa1=29>Oa2=15 O1>O3(起点坐标),O2=O4(终点坐标) 差值:O1-O3=14,O2-O4=0 (说明始终是平行线不存在交互作用,如果差值增大或减小则存在交互作用) ②教师教龄对成绩的影响依赖于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变化 Ob2=Ob1=22 O1>O2,O4>O3 差值:O1-O2=7;O3-O4=-7 3、随机化区组设计
(1)定义:随机化区组设计是将被试按某种标准分为不同的组(区组),每个区组的被试接受全部实验处理 (2)原则: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尽量“同质”
(3)优点:把被试进行分组,使得被试的个体差异分离出来,使实验处理的效应更纯粹 (4)应用:以随机化区组两因素设计为例
①假定一个实验有两个自变量A和C,每一自变量有两个水平,因变量是操作器上测试的分数 ②已知被试的智力水平会影响因变量,在实施处理之 前,对被试进行智力测试
③在智力测试的分数上,将被试划分为不同的区组,每个区组由4名被试由智力分数相同的被试组成,都随机接受两因素各个水平组合的全部实验处理 (二)准实验设计
特点:①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化抽样 ②获得的因果关系的结论不是十分准确,但是可能是合理的 ③准实验的实验情景更接近自然,人为性较低,结论的外部效度很高
5 /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