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一个“更”字使得在黄昏暮色中的梅花越发显得凄凉无比。 C.词的下片礼赞梅花的高洁坚贞、顽强不屈的品格。
D.全词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托物言志,咏物而不拘泥于物,刻画梅花的风格神韵,同时也是爱国词人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 E.词的首句,“断桥”是指残破的桥;“无主”是无人过问的意思。“更著”二字将本已寂寞愁苦不堪,又添凄风冷雨的梅的孤苦之情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F.词的下阕中的“零落”,写出了梅花不堪风雨的摧残,纷纷凋落的情景,而一个“碾”字,则突出了梅花甘愿碾得粉碎,化作凡尘的自我牺牲精神。
ɡ.“只有香如故”一句,写出了梅花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执着地向人间撒播芳香,突出了她的高洁和坚贞。
8.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A.前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的是词人在无聊中的想像之景,同时也透露了词人的内心感受。 B.上片第一句“东篱把洒黄昏后”即转换空间,从室内到庭院。“东篱”指地点,同时也是菊花的代称。因为陶渊明的关系,这句诗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沾一点脂粉气,而透出一些文人士子的随意与洒脱。 C.“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 D.“帘卷西风”四字,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黄花在西风夕照中摇落,此时词人既惜花,又自怜,“人比黄花瘦”才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9.对下面的散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朝 天 子 咏 喇 叭 (王 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A.这首散曲的首句渲染喇叭、唢呐极为响亮的声音,先声夺人,营造出一种乱哄哄的不安定的气氛。
B.“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写出了人民对于喇叭声的反应,反映出当时腐败的官吏祸害百姓的行为已经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C.“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用比喻手法,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官吏。 D.“水尽鹅飞罢”的意思是,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 10. 苏 幕 遮· 别 恨 (范仲淹)
①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②
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寒烟:带有寒意的烟雾水气。②旅思:飘流他乡的愁思。 ?完成下列填空。
这首词的上片起首两句点明 ,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 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旷野写到遥接天地的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 、 两物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下片首两句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之后,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 。
?上片描写秋景有哪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中的“好梦”是指什么?这句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特点?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句中,作者以“寒”来修饰“烟”,妙在何处?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
①
1.扁 鹊 见 齐 桓 侯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问,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③
④
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
【注释】①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②腠(c?u)理:皮肤的纹理。③醪(láo):浊酒。④司命:掌管生命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 ②桓侯使人问其故( ) ..③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 ) ④扁鹊已逃去( )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另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B.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C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河中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在括号中补出省略的成分,然后翻译句子。 ?医之好利也,欲以( )不疾者为功。
?今( )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下列成语的意思与这篇短文的意思不相关的一项是( )
A.见微知著 B.见利忘义 C.防微杜渐 D.讳疾忌医
2. 训 俭 示 康 (司马光)
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
③④
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⑥
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注释】①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②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 ③觞(shānɡ)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④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⑥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外面却有些人讥评你,说你如同公孙弘盖布被那样矫情作伪。《汉书·公孙弘传》: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同“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 ( )②故就酒家觞之。 ( ) ..③上以无隐,益重之。 ( ) ④所亲或规之。( ) ..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意思与例句一致的,把序号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 例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例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 .
A.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B.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 ..C.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D.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 ..3.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4.这段话的论点是( )。
A.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B.公宜少从众
C.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D.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5.这段话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7个字)。
⑤
①
②
3.进《诸葛亮集》表(节选) (陈寿)
亮少有逸群(超众)之才,英霸(英雄)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表...
示诚意),厚相结纳(结交)。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听命)而备失势,众寡(兵力少)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一向)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称帝),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教育感化)肃然也。 (节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1.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 )。
A.之: 甚敬重之 B.以: 以亮为军师 ..
临川之城东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C.于: 躬耕于野 D.也: 风化肃然也 ..
于舅家见之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组( )。
A.异: 时人异焉 B.殊: 以亮有殊量 ..
渔人甚异之 先帝之殊遇 ..C.诚: 遂解带写诚 D.殂: 及备殂没 ..
诚宜开张圣听 中道崩殂 ..
3.写出《出师表》中与“躬耕于野,不求闻达”一句内容相对应的句子。
4.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建立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忠臣良相的典型。但也有人说他这是愚忠。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不超过50字)
4.秀 才 何 岳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
问 其 银 数 与 封 识 标 记 皆 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不敢与家人言之( .③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4.最后一段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
) ②遂以还之( .
)
)
) ④闻其侄有他事南来( .
③
①
②
5.唐 河 店 妪 (王禹偁)
唐河店南去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已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
③
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
【注释】①虏:文中指辽国的兵士。②端拱:宋太宗年号。③杪:梢端。④彘首:猪头。
④
②
①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唐河店南去常山郡七里( ) ②会一虏至( ) ..③虏因系绠弓杪( ) ④跨马诣郡( )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3.翻译下列句子。
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4.你从“唐河店妪”身上能体会出她什么高贵品质? 5.从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6.集 异 记(节选)(薛用弱)
狄梁公性闲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应制入关,路由华州,阛阓之北,稠人广众,聚观如堵。 .
狄梁公引辔遥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匹。”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约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或触之,酸痛刺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缒,目睛翻白,痛楚危亟,顷刻将绝。..
⑥⑦
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其父母洎亲属,叩颡祈请,即辇千绢臵于坐侧,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乃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公遽抽针,而瘤赘应手而落,双目登亦如初,曾无病痛。 . 其父母亲眷且泣且拜,则以缣物奉焉。公笑曰:“吾哀尔子命之危逼,吾盖急病行志耳,非鬻⑩技者也。”..不顾而去焉。 .
【注释】①闲:爱好。②应制:奉皇帝诏令。③阛阓(huán huì):街市。④赘:肿瘤。⑤缒(zhuì):牵连。⑥洎(jì):及。⑦颡(sǎnɡ):额,脑门子。⑧缣(jiān):这里指绢。⑨盖:因为。⑩鬻(yù):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聚观如堵( ) ②顷刻将绝( ) ..③吾哀尔子命之危逼( ) ④不顾而去焉(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组是( )。 A. 于是两眼为赘所缒 B. 而瘤赘应手而落 ..
山峦为晴雪所洗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 即于脑后下针寸许 D. 则以缣物奉焉 ..
信义著于四海 扶苏以数谏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
②吾盖急病行志耳,非鬻技者也。
4.狄梁公救治病儿这件事,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回答。
⑧
⑨
④
⑤
①
②
③
7.东 坡 还 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缗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
②
③
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