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 2.通过观察图表,认识电磁波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电磁波是一种物质,电磁波是真实存在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传播。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波长、波速和频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上一节电话的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固定电话有连接的导线传递信息,移动电话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展示生活中应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些东西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吗?
电磁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加热食品。收音机里的声音就是电磁波传递来的;电视机里的声音和图像也是电磁波传递来的;还有手机也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微波炉是电磁波用来加热食品的家用电器。我们见到的各种天线有的可以发射电磁波,有的可以接收电磁波。
(二)新知讲授 1、电磁波的产生
那么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以下的实验。
(1)通过课件中的视频文件播放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波动的特点、电磁波产生的过程。
(2)总结:如右图所示,实验中,导线的一端与负极相接,另一端与正极摩擦,则导线中会产生时断时续的电流,听到收音机中发出”咔咔”声,说明收音机的天线收到了导线中产生的电磁波。与水波、声波的形成类似,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就像货车一样,
可以把声音和图像信息传输到远方。
2、电磁波的传播
(1)教师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电磁波呢,你能否例举实例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回答并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宇航员在太空中靠什么来交流得出结论: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
(2)分析用以下器材能否验证上述结论。 器材:真空罩、抽气机、两部手机。
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在真空罩中的手机屏幕闪烁,显示已经收到罩外手机发送的信息,说明电磁波是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可是听不到手机的振铃响,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到了月球上的宇航员无法像在地球那样面对面谈话,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3)关于电磁波波形几个重要的物理量。 提出问题:
①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个数值跟以前学过的什么的速度相同? ②光是不是一种电磁波?
③电磁波家族中,所有的电磁波传播速度是否相同?
④波速、波长、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⑤频率的单位有哪些?哪个是国际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点拨:光是电磁波家族中的成员之一,所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即大约3×10m/s,是宇宙间的最快速度。电磁波频率的国际单位是赫兹,另外还有两个常用单位,即千赫和兆赫。
电磁波的波速c,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即c=λf。波速不变,波长跟频率成反比。也就是说,波长越长的电磁波,频率越小;波长越短的电磁波,频率越大。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是频率为数百千赫到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作无线电波
3、电磁波的应用
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分析。
教师点拨:我们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电磁波在带给我们有用信息,也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目前科学家们把电磁波对我们生活的不良影响,统称为电磁污染。如何有效防止电磁波对我们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电磁污染”是指各类电器,如电脑、手机、微波炉、电磁炉、冰箱、空调、电视机、音响、电热毯等在工作过程中,发射出功率相对较小的电磁波,可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三)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电磁波的传播。
8
3、波长、波速、频率、周期之间的关系。 4、电磁波的应用及危害。 (四)课堂练习
1. 当导体中______ 时,在它的周围空间就会产生______。
2.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______m/s,这个速度与______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3. 频率的基本单位是Hz,1MHz=______kHz=______Hz。
4.我国1-12电视频道的波长范围是1.37-5.71m,那么它们频率的范围应是______-______MHz。
5.波长为300m的电磁波属于 [ ] A.长波 B.中波 C.短波 D.微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