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国际体系转换中的结构性因素探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8:29: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国际体系转换中的结构性因素探析

http://haiges.bokee.com/1077503.html

〖内容提要〗 国际体系是由体系结构和体系单位构成的,在两者的互动中现状、国际机制和体系文化等各种结构性因素制约着体系的转换,同时相对收益引起的合作僵局、潜在挑战国的权力位移等因素促使结构的变迁,继而推动着体系的转换。不同国际关系理论对结构性因素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其本身也纷繁复杂,因而,首先对结构性因素进行理论假定和理论简约尤为必要。

〖关键词〗 国际体系 结构性因素 位置性 潜在挑战国 前言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国际体系分析(international-system analysis)从上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居于强势地位,众多的国际体系分析使国际体系的概念本身包含了一个基本假设,即无论是个人的还是行为体的活动都会形成一定的互动模式(patterns of interaction),继而形成由个人组成的各种团体构成的子系统(subsystems)和行为体之间各层次互动形成的子系统。在这一基本假设的基础上以系统或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理论往往通过还原主义(reductionist)和整体主义(holist)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析视角进行层次分析1。还原主义研究方法以单位或个体参与者为分析层次、以国际体系为因变量,主要分析行为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强调决策者心理状态和国内政治等单位层次因素。整体主义研究方法以国际体系而不是以国家行为体为分析层次、以国际体系为自变量,主要分析结构对行为体的互动有决定性的影响,试图解释结构如何影响行为体间的互动,结构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变化。

本文进行国际体系分析,把无政府状态、体系单位和行为体偏好当作给定的,通过理论假设和简约,不效仿结构现实主义把单位层次的因素完全排除在国际体系分析之外,吸纳还原主义的国际机制分析作为影响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主要的分析方法还是沿用整体主义的国际体系分析法。由于影响体系转换的结构性因素分散在不同的体系理论分析中,虽然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同,但基于国际政治现实的客观因素理应突破理论流派的束缚,成为国际体系转换中结构性因素分析的佐证。

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对国际体系变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极(polarity)与国际体系的稳定的关系2。除了极与国际体系稳定的理论之外,罗斯诺从全球秩序三个层次的互动模式上分析国际体系,他认为第一个层次是观念或主体间层次(ideational or intersubjective level),这个层次的互动模式基础是人们认识的世界秩序,包括了学术和媒体的评论、政治领导人的讲话等;第二个层次是行为层次(behavioral lever),人们在观念层次的基础上有规律地维持现存全球秩序的活动,包括谈判、战争、威胁敌人以及盟友的承诺等;第三个层次是机制层次(institutional level),国家或其他行为体按照它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机制的规范或约束下进行活动。罗斯诺认为,这三个层次在它们内部和它们之间形成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动力,正是这种动力促使全球体系发生变化3。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家的论述中结构性因素只是零散的提到,没有从新—新合流(neo-neo synthesis)或跳出流派之争的角度出发,研究国际体系转换中的结构性因素,因而本文在广泛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结构性因素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力求深入分析结构性因素的限制性作用和推动力,并期望能在不同国际关系理论之间架起桥梁,通过理论合流促使国际关系理论成为分析国际政治现实的理论利器。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先从理论的外延入手,对结构性因素分析进行理论假设和简约,把无政府状态的秩序循环特征、体系结构由物质与观念定义以及观念在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作为

1

给定的,以便在进行结构性因素的分析中不在受各种理论流派概念假设的困扰,使分析更便于展开;对国际行为体、行为体偏好和国家的位置性等结构性因素进行理论简约,一方面为了采众家之长,借用结构现实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使分析有理论根据,一方面对结构性因素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如影响国际体系的行为体不仅有国家和区域共同体,还有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等,为突出主要行为体的作用只将新自由主义的区域共同体吸纳进来,而其他行为体则被排除在外。总之,进行理论假设和简约是为了规范本文的结构性因素分析,也为了使本文的篇幅不至于太长。 作为国际体系转换中的结构性因素,对体系变迁的限制性作用和推动力都是存在的。体系现状、国际机制的调节作用和体系文化的维系成为制约结构变迁的限制性因素,而行为体追求相对收益的行为、体系结构的变迁以及共有文化的形成则推动着国际体系的转换。由于上文已经对结构性因素进行了理论假设和简约,因而在分析核心的结构性因素时就不在考虑体系现状如何形成、体系文化从何而来等情况。

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终极目的是解释国际政治现实,本文最后一部分从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变化趋向出发,对美国的权力地位和威望等级进行考察,分析了体系结构对美国主宰能力的挑战,并从理论分析和国际关系史角度对未来国际体系进行合理预测。

[注释]:

1 关于两种体系理论分析参见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7页;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24-79页;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13页。

2莫顿·卡普兰通过建立国际体系模型分析多个国际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律;卡尔·多伊奇和戴维·辛格认为极越多战争的频率和烈度就可能降低;肯尼思·华尔兹和约翰·米尔斯海默则认为两极国际体系要比多极国际体系稳定:华尔兹认为两个强大的国家由于相互对抗而造成相互控制的局面,不同于三极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米尔斯海默指出两极体系中权力更可能在大国间公平分配,这是一个重要的稳定的结构性因素,而且大国联合起来反对其他国家或利用小国的机会降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对多伊奇-辛格的多极体系和华尔兹的两极体系均提出批判,他提出一个两极多极体系,即多极体系中冲突的烈度要低于两极体系中的冲突烈度,但多极体系的冲突次数较两极体系要多,因为多极体系中利益和需求更加多元化;斯坦利·霍夫曼认为五个不对称力量中心的国际体系会使世界动荡不安;罗纳德·耶尔姆认为当三极世界没有均势来制约两国制约第三国或没有足够强大的超国家行为体来管理,国际体系将陷入持久的动荡之中。参见Karl W. Deutsch and J. David Singer, \World Politics, April 1964, p.390; Kenneth N. Waltz,\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2,1967,pp.220-230;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478-488页;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145页。)

3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目 录

一、 对结构性因素的理论假设与简约 1、对国际体系中结构性因素的理论假设 (1)无政府状态的秩序循环特征 (2)物质与观念定义体系结构 (3)观念已经建构国家身份和利益

2、对国际体系中结构性因素的理论简约

2

(1)国际体系主要行为体是国家和区域共同体 (2)行为体偏好既是理性的又与观念有关 (3)国家的位置性作用于体系结构转换 二、国际体系结构变迁的限制性因素 1、国际体系现状约束结构变迁 2、国际机制调节国际秩序的失范 3、体系文化维系国际体系结构稳定 三、国际体系转换的推动力

1、追求相对收益对体系的破坏作用

2、国际体系结构变化导致国际体系的转换 3、共有文化的形成推动国际体系建构 四、冷战后国际体系主导国的限制行为 1、国际体系主导国的权力地位和威望等级 2、结构变迁挑战美国的主宰能力

国际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两大构成要素国际体系结构(system structure)与国际体系单位之间的互动,成为国际体系转换中的重要特征。从华尔兹高度简约(parsimony)的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 realism)到温特观念优先的社会建构主义,结构因素一直受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关注,虽然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反思主义对结构理论多有诟病,但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无疑又加强了这一趋势。

一、对结构性因素的理论假设与简约

对影响国际体系转换的结构性因素进行理论探讨,首先需要设定必要的理论假设与简约。这些假设与简约是为便于考察客观世界而假定为真实有效的一系列命题,是为整个研究计划而建立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式。假定并不与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完全吻合,因为理论假设的目的并不是对实际模式的全景反映。而理论简约的目的则是建立简单的理论结构,提取现实中与研究需要紧密相关的实质性成分,把非实质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外,以便理论概括简洁明了,使理论实质更为直观。

1、对国际体系中结构性因素的理论假设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anarchy)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国际关系的本质。国际关系中没有政治权威存在的事实决定了各国只能依赖自身的力量维护安全,因此国际体系是一个自助体系,国际关系中的行为者都是利己的、自私的。结构现实主义把结构的变化理解为权力分配的变化,结构变化可以改变行为者的行为方式,但不会改变行为者本身,结构变化不影响国际体系的本质。建构主义认同国际体系的本质是由无政府状态决定的观点。但温特并没有把无政府状态当作先天给定的因素,而是认为无政府状态是由国家塑造的。无政府状态是观念结构,能动者间不同的互动过程塑造不同的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拥有不止一种逻辑。无论是结构现实主义还是建构主义,无政府状态不是它们讨论的终点,而是逻辑的起点,通过对无政府状态的争议可以看出国际体系分析变量的差异,因而本文的理论假设(theoretical assumption)先从分析无政府状态假设开始。 (1)无政府状态的秩序循环特征

无政府状态的观念在国际政治学中居于中心地位。华尔兹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第一个结构性因素1。吉尔平把国际政治的基本性质看成独立的行为体在无政府状态条件下,持续地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斗争2。因而,结构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事实,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当作全部理论的逻辑起点。由于国际关系中不存在一

3

个中央权力机构来保证行为体的安全,所以行为体只好自行维护安全并在对外关系中实行权力政治。结构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对行为体的对外政策产生影响,而行为体不会改变无政府状态这一基本事实。基欧汉也把最初的国际环境看作是一个没有中央权威的自助体系(self-help system),这个体系是由各个失范的、追求各自利益的利己主义国家组成的。他承认他对国际合作进行解释的努力是从接受国际政治是无政府状态这一基本事实开始的3。而建构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文化结构,是通过行为体的互动建构起来的。\离开了创造和支撑某一种(而不是另一种)身份和利益结构的实践活动,就不会存在无政府状态的逻辑。......自助和权力政治都是制度,它们不是无政府状态的必然特征。\无政府状态并不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塑造的。\如同社会结构在本体论上依赖于能动者的行为和自我理解并被其建构,能动者的因果作用和利益是被结构建构并从结构角度得到解释的。\批判理论则认为无政府状态不是先验于国家实践行为而存在东西,不是无政府状态决定国家行为,而是国家的实践行为表现出的自助原则和权力追逐欲望形成的\认同——利益\结构导致了无政府状态,同时也可以导致非无政府状态6。

华尔兹试图在区别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同时来理解无政府状态。他认为:\国内政治是权威、管理和法律的领域,而国际政治则是权力、斗争与和解的领域。国际领域显然属于政治领域。对国内政治的描述有许多种:等级制的、垂直的、中央集权的、异质的、受领导的、人为设计的。而国际政治则被描述为无政府的、横向的、分权的、同质的、不受领导的、相互适应的。\7由于无政府状态的存在,武力成为国际政治中首选的和常用的手段。如果一个国家使用或将要使用武力,其他国家的相应行为也将是单独或联合起来使用或准备使用武力。因为国家之上没有具有权威的、更高的实体可以采取行动。正是因为在国际政治中缺少权威的高于国家的世界政府的存在,武力又被作为最初的而不是最后的手段,国家之间的关系很可能被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家们理解为霍布斯式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秩序与合作被排除在他们的分析视角之外。现实主义的批评者海伦·米尔纳把无政府状态归纳为两层含义,一是国际社会存在无序和混乱的状态,二是国际社会缺少公共政府或世界政府。这一归纳指出了无政府状态的两个重要的表象,却没有指出无政府状态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为体系提供秩序的功能。虽然国际政治中存在大量的冲突及权力优势国家的权力半径极度伸长,国际社会的无序和混乱也没有哪个国际组织能够完全平息,但是国际社会总是在无序与混乱中前进,没有因为大规模的连年战争和从不停息的局部和地区冲突而停滞不前,秩序总是在不断的修复中。

本文认为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缺少华尔兹所认为的拥有合法使用武力垄断权的合法且有效的政府,但具有政府功能的制度和法律在维护秩序的稳定,形成国际机制和国际法的共有观念、共有期望和共有规则从未放弃为体系提供秩序。华尔兹承认,无政府世界中的国家也并非认为彼此开展合作、达成军控协议以及合作建立组织是不可能的。尽管国际结构中的等级制因素限制和制约了主权的行使,但也只是以一种受到无政府大系统强烈制约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无政府秩序强烈影响着进行合作的可能、军控协议的达成程度以及国际组织的权限8。吉尔平也指出,虽然国际体系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较高程度的秩序,体系的运行的确存在对国家行为的控制因素9。因而,无政府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讲是缺少正式的政府权威,而不是霍布斯式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斗争,秩序存在于国际社会,表现为国家共有的观念、共同接受的规则和共同的体制。同时,国际政治中的秩序具有循环反复的特征,总是经历\有序—失序—有序\的循环过程。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中,虽然存在共有知识建构下的国际机制和国际法,但由于霸权国的衰落和挑战国的取而代之,原来的国际机制遭到冲击,体系内的国家的信心逐渐丧失,国际政治面临混乱的危险。20世纪20年代后的国际社会动荡就是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实力和霸权地位的削弱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民主体制、殖民体系和均势原则等

4

搜索更多关于: 国际体系转换中的结构性因素探析 的文档
国际体系转换中的结构性因素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0l5y1dngh02tjb2irb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