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出具体的数量,基本不存在问题。进入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要让学生通过图形数量之间的对比来认识“多与少”。教材安排了图形的观察、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明确“多与少”的关系。在教学中,在按教材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来“画一画”表示出“谁多谁少”。学生的作品如下:
(1) (2) (3)) (4)) 我们统计了班级40人的作品,如图(1)、(2)的约占20%;图(3)、图(4)的约占80%。我们认为:类似画出图1图2的的学生,对于“多与少”的认识是通过对数字“表示的大小”关系来进行比较的,即图1,5>4,因此所画的书本比铅笔多;类似图3图4,我们认为:此类构图学生有三种:一是只利用“一一对应”比较“多与少”;二是想的还是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但构图为了美观,自然想到的是“一一对应”;三是既有对数字大小的认识又有“一一对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对这些图进行了分类,“一类图(如图1图2)”与“二类图(图3图4)”进行对比,然后提问:哪些图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为什么?在此问题下,学生对“数数比较”的方法进行了剔除,一一对应的图形所表示的“多与少”的意思得到了优化。运用图式表达“对比关系”,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赋予自我创造的体验,让学生更好理解对应思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能够有如此的美观和灵动给予了更多色彩,对于初学者而言,“以美增加兴趣”,是一项重要收获。
(2)“经验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从而提升思维水平。)
对于数学初学者,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需要明白“生活中的数学”所包含的意思,
并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解答。在教材的安排中,学生有丰富的观察图形,理解文本意思的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对于简单的现实问题,学生不易混淆,但缺乏自我表达与塑造的过程,学习是被动和无趣的。在教学中,我们试图通过让学生自我构图,来实现“算式生活化”,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有效联系。在一年级加减法简单的算式中,我们让进行了“图式创作”:
从这些图式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想象,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中的算式进行了创作与表达。从这些稚嫩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加法表示增加,减法表示减少的意思理解较为到位。我们认为:这样的尝试,不仅仅为了让学生明确图式与算式之间的联系,更是对数学学习中一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图式表达”,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想到图式,并利用图式。
但数学的学习,最终是要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有了这些形象图的思维为基础,在数学的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化繁为简”。数学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美观,更在于“简单清晰”之美。在前期引导的基础上,我们在“9+4”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构图,如下:
(1) (2)
(3) (4) (5)
对“9+4”的图式构建,学生的表达是丰富多彩的。在前期的引导中,课堂上出现类似图(1)(2)形象图式表征的学生仅占25%;65%以上的学生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图
3)来替代实物,以此简要表征题意;能用概括的思维,代数的理念来统一规划(如图4)班里有两个学生,这让我们欣喜。在请他们述说理由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的图式表达,不在于外在形式的美观与别致,而在于内在思维的浓缩与提炼。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出图(5),第一次以线段图的形式让学生感悟:数学的表达,可以只有“一线一符号”,进一步增强学生在数学图式构建中思维的抽象性。
(3)“起点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自主思维,尝试画图,而后我们通过比较引导,让学生获得“最优”的图式表达。)
图式的表征,基于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运用“数学图式”这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和引导,帮助学生从直观的图形或符号中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入口,便于学生联系图中的数量分析个中的关系,从而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手段和形式,实现相对模糊的问题或关系变得明了、清晰的目的。在前期图式表征抽象化的引导下,着重需要学生厘清数学图式的价值,并学会用简单的图式清晰地表示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如:在《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尝试让学生用图式构建简单的数量关系: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在学生所构建的图式中,(图1图2)进行展示时,学生表示:这样的图太麻烦了,把90个面包全部画出来或者是像图2一样,即使用○表示面包也太麻烦了,如果900个难
道也全部画出来吗?在学生的回答中,已经有了明确地概括思想和抽象表达的理解;图3图4图5,学生的评价是都可以,都能把题目的意思表达清晰,也不麻烦。我们没有再进行过多地评价,只是针对图6,请学生联系图式与题目意思,进行了说明。从中,我们认为:在小学低段,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这样的构图,对数量关系的把握与题目的本质含义,学生是能梳理清晰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而在解决类似问题中,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是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有益实践,为后期高年级复杂题目运用图式表征解答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题例解析中”图式法”解题能力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法
(1)产生的必要性
在学生尝试用图式表征数量关系的实践中,由于题目本身并不复杂,学生画的多了,渐次就没了兴趣,觉得它的作用不大,反而是一种累赘。而对于图式的构建,在学生能理解题意并解答的前提下,确实需要逐步脱离图式独立解答。但不能因为不需要借助图式来理解题意而产生“图式无用论”的思想。因此,教学中,笔者尝试在较难问题的解答中,构建图式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画一画图”,有时候就能“拨云见雾,柳暗花明又一村。”
(2)一般步骤
①问:不懂的问题在哪里。
②探:尝试着自己画画图。 ③悟:看懂图式自行解答。
(3)实施方法(以二下《表内除法》作业题(带“※”)为例:学校乒乓球队共有12
人,每3人发4个乒乓球,一共需要几个乒乓球?)
在未经任何提示下,学生初看觉得题目很简单,但真正解答出来的学生只有2个。(其
中一个有明显的作图痕迹)。在讲解中,笔者提问:不懂的问题在哪?学生表示:每3人发4个乒乓球不是很明白?笔者引导:为什么不画画图来理解一下呢?学生知趣地开始阅读题目,开始画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