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把我寄给爸爸》(长春出版社)。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把学生禁锢于学校、课本和教师三者之间,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甚少。如今,新的课程和教育理念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激励着我们去实践“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本案例尝试在教学中融入综合学习和实践活动,尝试把语文学习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丰富多彩的内容之中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案例叙述:《把我寄给爸爸》这篇散文诗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元宵节的前夕,对到南极探险的爸爸的思念,以及对南极的向往之情。学生对于南极的了解知之甚少,在他们毫无经验积累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在全年级开展了“走进南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科学、网络等方面了解南极的背景资料。
在新课导入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你对南极了解多少呀,你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南极吗?”他们的回答说到了南极洲位于地球的南端,周围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高的洲;它的年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25℃,被称为世界的“寒极”;我国先后在南极建立“长城”、“中山”等科学考察站。在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后,我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南极,感受文中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与亲人交往的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此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南极的风光片,聆听了课文内容。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导入新课,学生在总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抒发了对南极的初步感受。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我给出两条自学建议:1.自学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把课文读通顺。2.思考:“我”怎么会把“我”寄给爸爸,我寄给爸爸的是什么?同学们非常投入,气氛十分活跃。在交流自学情况时,学生显得十分自信,大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我利用课文图片,请同学们自己说说南极,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合作、展现才能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回顾、归纳全文、语言积累内化的过程。
整堂课,学生始终在欣赏着南极的风光,感受着思想内涵。同时,学生对南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新的探究点。我顺势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思考的新问题组建研究小组展开新主题研究的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让大家继续走进南极、了解南极。这样,使学生们更加强了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评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诣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
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这节课上看,整个教学过程由“走进南极”的综合学习活动引入,又在将要开始的继续“走进南极”的新的综合学习活动中结束,使课文教学自然地成为了综合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这也是语文教学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开始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的一个有益的尝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有四条原则:1.要以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体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使学生在多学科的整合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2.要充分创设语言实践的环境挖掘语言实践的资源,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学习规律。3.其目标、内容、时间、方式、评价等都要有一定的开放性。4.要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