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学年高一政治教案: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新人教版必修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8 19:06: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查阅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情况,然后思考这些大公司为什么要在世界各地设立子公司。通过阅读教材,不难看出:它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为了这一目的就要寻找“最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跨国公司的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客观上促进了资本、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态度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应该讲清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掌握,三是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四是发达国家左右着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游戏规则。对这四个方面,教师可利用各种事例、数据加以佐证。

(2)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教材在这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说明经济全球化具有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一是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二是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三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提供的机遇。

来源学科网ZXXK](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教材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它使世界贫富分化更加严重;二是它使世界经济更加不稳定,尤其是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4)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态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它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弊。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把“双刃剑”。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正确的态度不是反对经济全球化,而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3.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及入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WTO及其前身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成立以来,对推行贸易自由化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WTO进一步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WTO与GATT一样,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贸易谈

判,逐步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最终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融合。其明确的机构职能、透明高效的运作机制及具有一定强制力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评审机构,都对推动贸易自由化有重要作用。

第二,WTO将更广泛的领域纳入其管辖协调范围。与GATT相比,WTO的管辖范围延伸到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这样,它便能更好地协调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和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第三,WTO提供了一整套协调管理全球经济贸易的法律体系与规则。《WTO协定》对WTO建立的目标、宗旨、职能、法律地位、决策、机构设置和吸收新成员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还以附件的形式明确了WTO的管辖范围。这样,WTO不仅总结了GATT40多年的经验教训,还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其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它还理顺了WTO相关规则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为世界各国开展“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的谈判,逐步统一国际贸易制度与规则等,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规章。

第四,WTO为各成员方讨论贸易问题、解决贸易纠纷提供了谈判场所。WTO及其前身GATT主要以磋商和谈判的方式,通过“减少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这一主要手段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像WTO这样的国际组织的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成员方的协作与共同努力。及时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磋商、消除误解、让步与妥协、合作与达成协定,是WTO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处事的基本程序,也是WTO保持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五,WTO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大大高于世界GDP的增长。1995~2000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率为7%,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只有3%。2000年表现尤为突出,世界出口增加11%,而世界GDP仅增长4%。在这当中,WTO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可以说,WTO在很大程度上是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2)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有五大积极影响。

第一,可以逐步实现国内、国际资源在我国的优化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就是一种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WTO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贸易组织,加入WTO可以享受它在这方面已经积累的成果。同时,我国正处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要革除计划经济所遗留的弊端,单靠国内体制改革还不够,还需要引入国际规则,才能达到目的。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引进外资。由于在WTO中,发展中国家有“普惠制”利益,我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可以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亚洲的新加坡、韩国等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外商可能转到我国投资设厂,在出口方面享受普惠制待遇。

第三,可以消除外国的贸易歧视待遇。

第四,可把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仲裁机构去作公正、合理的处理。近年来的情况表明,WTO争端解决机制相当公正有效,可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化解发达国家通过双边关系给

我国带来的压力。

第五,可在修订国际贸易规则方面拥有发言权。加入WTO后,可在这个重要的“经济联合国”取得发言权,防止发达国家把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提案放进WTO。

当然,入世也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首先是加入WTO就要一切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经济透明度、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要与国际接轨等,对我国来说会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其次,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口会给一些落后行业增加困难,会给国内市场带来一些冲击,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一定时期和一定方面的困难。此外,国内竞争会大大加剧,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入世”交了份合格的答卷。

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首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中国在“引进来”取得一定成效和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必须适时地“走出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在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以“引进来”为主,把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等引入国内,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渐具备了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主体基础和经验基础,“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必须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国企业到世界经济舞台上去施展身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力争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其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又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对外投资虽然有较快发展,但与跨国公司和跨国投资的迅猛发展趋势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现在的海外公司数量有限,对外投资与引进国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相比很不相称。发展对外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必须迈出的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出去”,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而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一个有分量的大国。

最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中国实现21世纪改革和发展目标的战略之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质,是将我国的发展空间,从本土拓展到世界范围。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有限。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要从世界市场取得必需的资源,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但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更要通过在国外投资和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只有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关系重大。

(二)难点问题分析

1.比较优势原理

最早论证国际贸易对各国有利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能从贸易中获益,是因为各国都有生产率绝对高于对方的产品。但不久这种理论就被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所取代。李嘉图认为,即使一个国家任何产品的生产率都低于另一个国家,这两个国家的贸易仍然对双方有利。因为各国必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新古典经济学家用机会成本的概念解释了比较优势。

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稀缺的,生产某种产品一定要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放弃的其他产品量就是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产品时就有比较优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国际贸易能给各国都带来好处。比较优势的存在正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我们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机会成本。例如,A、B两国都生产汽车和粮食。如果A国把全部资源(劳动)用于生产自己消费的汽车和粮食,A国生产一辆汽车需要1万小时,生产一吨粮食需要500小时。这样,生产一辆汽车就要放弃20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要放弃0.05辆汽车,即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20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的机会成本是0.05辆汽车。B国生产一辆汽车需要9 000小时,生产一吨粮食需要300小时。显然,B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仔细计算机会成本,我们发现B国生产一辆汽车就要放弃30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要放弃0.033辆汽车,即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30吨粮食,生产一吨粮食的机会成本是0.033辆汽车。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A国生产汽车具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粮食具有比较优势。

由于两国各有比较优势,所以,A国专门生产汽车,B国专门生产粮食,然后双方交换,都可以获益。

这个例子说明,各国在生产某种物品上都有比较优势,各自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东西,然后互相交换,对各国都有利。这正是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也是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有利于共同繁荣的秘密。

2.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动力和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其内在动力,同时也有一系列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对其进程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对经济全球化起根本作用的力量是生产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走向全球化,最明显地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能源的转换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特别是信息网络拓展和催生了多种新的经济交往领域,如电子商务、各种金融服务、跨国企业网络等,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商品贸易、资本流动、跨国投资和国际生产。从根本上说,生产力乃是社会走向全球化的根本性的第一动力。

社会劳动分工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也是全球化的动力。当劳动分工从一国内部扩大到世界,形成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国际交换和国际生产才会产生和发展起来。此外,资本追求利润而具有的扩张性也是全球化的动力。

2013学年高一政治教案: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新人教版必修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0wn54kk6g2xzhu2l5d6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