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文人画发展及其对我创作的启示
作者:穆逸娟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
关键词:文人画;发展;南北宗;风格特点
从字面意思理解,文人画就是中国古代文人们所绘的画,又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画面中包含有着文人的艺术情趣和思想情感,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文人画,集合了诗、书、画、印。文人画的作者大多是超凡脱俗的,他们不贪图金钱和名声,作品重视思想的表现,再現了内在的美,表达了作者的真实,体现自己的独特追求,体现了作者自己的个性风格。
道家主张注重自然,追求生命的解放,一定程度上,这种思想成为文人画思想的基础,是文人画中渗透的崇高艺术精神。追溯起源,东汉的文人画已经具有雏形,代表人物又张衡、菜邕等,这些文人士大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并善于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类思想大解放,绘画上不再重视两晋“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画家所画内容大多以人物为主,更加注入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时期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开始萌发,王微在他的《叙画》中指出了画家要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注意四季自然的变化,不主张照抄自然和现实。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卧游”、“畅神”、“以形写形”等审美观念,使绘画具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指出了绘画中的精神气质要生动活泼、鲜明突出,后来成为中国画的思想原理和画家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唐代的文人画更多多重视情趣的表达,追求意境的体现,作品的抒情性更加突出.文人画很快地兴起。山水画发展到一定地位,文入画也随之发展。王维的破墨山水开始出现,将诗情画意完美融合起来,《历代名画记》中形容他的绘画“画破墨山水,笔迹劬爽”,王维奠定了水墨山水的基础,同时也为文人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称其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肯定了他在中国绘画史的地位,明朝的董其昌称他为“南宗画之祖”。 唐代绘画理论也使文人画得到很大发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完整的绘画通史,是当时绘画的百科全书,是文人画理论的杰出代表。他强调绘画的传统性,重视绘画自身的本意,看重画家的人品、学识和教养,追求“韵味之致”“味外之旨”。另一位代表人物张躁主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如今仍对中国画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五代两宋时期,宋代的文人画发展更加突出。宋徽宗赵佶特别喜欢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成立了宫廷花院,将花鸟画科独立出来,许多文人士大夫常用梅、兰、竹、菊等来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抒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情感,使文人画赋予一定的精神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五代两宋也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绘画理论,五代荆浩的《笔记法》提出了绘画作品的审美标准,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包含了丰富的绘画史料和美学思想,宋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著作。苏轼首次提出了文人画概念,相对全面的解释了文人画的有关理论,他和米芾对文人画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
元代,文人画发展到高峰时期,元代绘画尚意趣、精笔墨、继承了“士气”,以诗入画成为了许多艺术作品的特点。水墨写意的绘画逐渐代替了之前盛行的写实宫廷画。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有赵盂頫、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的绘画更多表现自己的胸中逸气,许多作品都是是寥寥几笔,不追求形的相似。在绘画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主观理想,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操。
从元代开始,画家习惯在画上作诗写字,将诗书画印相结合,使一幅画具有了多重的含义和韵味,使中国画具有了鲜明的特点,诗情画意的氛围浓重,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趣。 明朝的美术画风画派众多,明朝早期,文人画继承了元代的水墨风格传统,更多描绘南方的风景园林,表达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意趣,表现自己的品格和情怀。明朝中期,具有代表的是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他们继承元代的文人画传统,主要画山水画,多描绘自然景象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明朝晚期,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借用了禅宗的“南顿北渐”特点,比喻南宗画崇尚质朴、注重笔墨的特点,而北宗画则注重功力、看重形似。南北宗论强调了文人画的概念,对山水画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明朝后期,文人画中出现苏松派、华亭派、元问派、等绘画派别。其中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力最大。 清初之时,延续了晚明时期吴派的绘画传统,出现了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的绘画主旨都是“摹古”,崇尚董、王和元四家,绘画更多讲究笔墨技巧,他们不拘一格,风格独特,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石涛的《石涛画语录》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述。清中期以“杨州八怪”为代表,“扬州八怪”并不是八个人,而是指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一批画家,他们大部分是知识阶层,生活过的比较清苦,在政治上没有实现抱负,对于民间疾苦深有感触。所以,在他们的画面中,会看到他们所表达的鲜明个性,他们重视表达个性,注重表达自身感受,多善于使用水墨技法,将诗书画相结合。“杨州画派”中极具代表的人物是郑板桥。清末时期,西方绘画逐渐引入中国,从某些程度上说,文人士大夫这一阶层已经逐渐消逝,但也有一些代表画家:吴昌硕、陈师曾、黄宾虹、齐自石等,给我国文人画的发展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通过对我国文人画发展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文人画是我国重要的一个绘画风格流派,是画家自身各方面修养的综合体现。在现当代,我们在绘画中要传承文人画中的精神意趣,结合现当代绘画思潮,将中国画的笔墨意味发扬光大。在绘画创作中,要吸取中国文人画传统元素,注重把握意境,表达自我情感意识,追求丰富的精神表达,同时要结合现代主流思想,增强自己的学识,创作出耐人寻味的艺术佳作。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杨兴科.浅议元代文人画[J].美术教育研究,2018(01).
[2]王驰.“文人画”观念的历史生成与“中国画”历史的叙述[J].美术学报,2016(05) [3]赵涛.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与传承[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01). 作者简介
穆逸娟(1993.4—),女,山西吕梁,山西大学,学生,2015级硕士 研究方向:美术(油画)。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