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崔洪新
摘 要:当今社会虽然是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但是农村与城市由于特定的环境区域还是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许多的误区。长久以来作文教学一直被列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作为一名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校特定的环境区域,对于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误区作了一些简要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误区 反思 对策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被老师们放在可讲可不讲的行列,应试教育不仅考查学生的分数,对于教师的考核也是以学生的分数为考核标准。所以语文老师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快速提高学生成绩的阅读和背诵方面。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轻描淡写,偶尔的教学渗透也是——隔靴搔痒。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写好的标准就是迎合阅卷老师的审美标准,所以作文教学的模式也就定在了如何让作文增色的角度。
一、 作文教学现状
(一)、几种常见的作文教学法:
(1)、讲—学—用 沿用“讲套路---学佳作---学生作文”的模式。时间久了作文教学也就沿袭了这种老套的定式,教师讲着无味,学生听的无趣。
(2)、公式套用法 如好的开头,好的结尾套用法。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开头结尾千篇一律,中间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摘抄点缀法 “抄名人名言,抄名篇名句”自然在写作文时可以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如果对中学生过于灌输“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天下文章一大套,就看你套得妙不妙”的思想的话,就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天下的好文章是抄出来的,这样不免让学生产生惰性,结果“写作文”
变成了“抄作文”。
(二)、作文的批改效果欠佳。
当代的教师生活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城镇教师也能人手一台电脑,网络信息的吸引往往让老师们也“误入企图”,比如淘宝,当然这只是业余消遣的一部分。教师的素养还是高的。但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就是怕阅作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低,判了半天作文也不见一篇佳作,于是就失去了判作文的勇气,还不如看一会而淘宝呢。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辛辛苦苦花费了一二十分钟地进行眉批、段批,结果学生用了一二分钟看看批语就塞进桌斗了。至于学生从这作文的批语中得到了什么,就无从说起。这让语文老师情何以堪啊?
(三)、作文讲评循规蹈矩。
一般教师都采用综合讲评。面对全体学生的文章,做全面的、概括性的讲评。它的好处是可以涉及到这次作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缺点是如果没有重点,就容易走过场,收效甚微。
二、 反思
(一)、农村学生像一群井底之蛙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信息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相对于城市而言,乡镇信息闭塞,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单一,接触的信息面窄,接受的信息量少。其次,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单一。乡镇学校集中办学,大批学生从周一至周五都是在学校度过,学生的活动空间被限制在“二室一厅”(教室、寝室、餐厅),学生基本上不能接受学校以外的信息。学生的信息占有量少,导致学生无法将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更谈不上从中得出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这导致学生作文空话、套话多,取材陈旧。第三,社会实践少,由于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农村孩子基本没有春游、没有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很单一,不利于学生观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只是依偎在父母关爱下地无个性思想的雏鸟
现今农村的独生子女增多,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家庭都是两个小孩。相对于过去小孩成群的现象,这些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要重得多。出于我吃过苦,一定不能让孩子吃苦的心理,绝大多数家长不让孩子参入到劳动中去。学生脱离生产,脱离劳动,对生产生活的艰辛没有感性认识,没有感情投入,这导致学生的情感体验匮乏。孩子一出生便衣食无忧,父母的感情投入,关爱与付出,被孩子认为是理所当然,这一切,都导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父母的溺爱,又不同程度的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这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关爱之心。一个情感缺乏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在文章中表露出充沛的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
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情达意。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语言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表达起来翻来倒去就那么几个词,缺乏生机和活力。一提到学生的作文,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内容空洞,语言苍白无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语言素材的积累。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学生做得很不够。笔者曾在参加过一次市级阅读指导课,在筹划课的过程中明显的发现学生的阅读面太狭窄,阅读量匮乏,学生们的业余爱好无非是网络游戏和其他一些消遣的活动。
学生不爱读书,一方面是由于电视、网络等“快餐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缺失。每周只有一节读书课,学生的课业负担又重,除了这节课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其他的书籍,而且似乎家长也认为学生看课外书是在“不务正业”。这样窄的阅读视野,没有了语言的积淀学生怎么可能写出好的作文呢?
(四)、作文教学只是尖子生的独角戏
笔者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段时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于作文教学的探究是少之又少,老师们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放在毫无教学效果的作文教学上。每学期的作文教学也是有数的几节。一般都是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每节课无非是讲讲写作的要点,美其名曰:宝典,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下水作文。第二节课就是作文讲评课,这节课的安排就是让写作能力高些的同学做示范朗读,其他学生被动地去听。长此以往,作文讲评课也就被学生们称为尖子生的独角戏。因此,很多老师不愿意在作文教学的改革方面下工夫。一些公开课很少有作文课就是明证。
三、对策与做法
(一)、优化学校文化、
冯恩洪先生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谈到:学校管理,环境是教育的基础,课程是管理的重点,教师是发展的关键,而文化是管理的保障。”在这我想把文化的概念扩大化,一个学校的校园的文化对于学生的情感熏陶是潜移默化的。
(1)加强课外阅读,拓宽文化视野。
有好些同学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这就说明平时读书太少、积累太少。“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实就是说,书读得多了,知识就会广博,思维就会变得敏捷,作起文章便有流淌不尽的“活水”。所以学校在图书管理资源上可以适当拓宽应用领域,给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广更宽的平台。当然校园周边环境的布置也一样能成为学生拓宽视野的平台。
(2)经常体验生活,寻找写作灵感。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只有“让作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贴近作文”,才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让他们到生活中去积累素材。比如,春天来了,春游不就是最佳的生活体验吗?学生行走与大自然的乡间,感受着春天赋予的生机与活力。每一棵小草的钻出,每一缕轻柔的春风都是大自然最真实的写照。学生在亲近自然的途中收获的不只是美的体验,更是心灵的澄澈。还有其他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比如敬老爱老的公益性活动等等都变成了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所以,只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水到渠成的事。
(3)、提供创作平台,学会欣赏自己。
为了激励学生热爱写作文,学校、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创作的平台。如可以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刊登学生优秀的作文;利用学校的广播站资源开办学生文艺广播站,朗诵学生的优秀作文等;创办文学社、开办校报校刊刊载学生的优秀作文;在班内的学习园地中,开辟优秀作文展评。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激情,使学生的文学特长在同学们的面前得以显现,得到同学们的欣赏。同时能够使同学们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起勇气,不断前进。
(二)、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1)巧设活动,让说成为一种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即使是性格非常内向的人也渴望别人对自己身上“闪光点”的认可和欣赏。许多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不愿或是不敢接受这样的苦差事。有时候学生只愿 “说” 而不愿意 “写”,那我们的语文老师就顺其自然,让学生尽量的说,说的多了好了何愁写不好呢?比如课前五分钟可以开展个小演讲比赛,人人都参与,人人都精心准备。可以不是自己真实的创作,只要能脱口而出,时间久了那不就是学生自己的思想素材吗?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作文方法,提高作文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给学生再多的“鱼”还有吃完的时候。那些精彩的开头,巧妙地结尾不过是一条条别人烹好的“鱼”罢了,口味难免不适应。如果教给他们打“鱼”的
方法,他们随时就有新鲜的“鱼”可吃了。作为的模式不能千篇一律的教给学生,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所以只要掌握写作文的基本方法、学会艺术构思等,学生还会为“怎样写”而发愁吗?
(三)创新是作文教学的归宿
这里的创新应该包括两点:一是教师思想的开阔,一是学生思维的打开。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作文教学在长久以来的误区中摸索前进,要想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必然需要创新精神的引领。
(1)教师思想的开阔
作为教学绝不仅是教师讲学生写这样的模式,作文教学的课堂可以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借助农村独有的田园优势,是否可以让学生体会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闲情雅趣呢? (2)帮助学生思维的打开
学生的写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出来的文章都是为了给别人看得,他们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毫无自己情感的真挚体现。所以是否先从我手写我口开始呢,如果每位学生都愿意将自己的情感宣泄于笔端的时候,那么写作就不会是一件难事了。写作文不只是程式化的文字拼凑,而是我们自然情感的文本化。
作文教学的探索与修正之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然而只要能创造出适合学生教育的道路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真的希望有一天农村的学生都能拿起手中的笔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参考文献】
[1]李景阳 《语文教学论》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3]刘孟宇《基础写作》 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