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平台
“物联网”业界又称“传感网”、“M2M”、“智慧地球”等,已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通俗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
物联网平台定位
物联网平台提供物联网各行业应用对接入层、通讯层以及行业应用基础层的通用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平台各行业应用实现自己的业务逻辑处理。物联网平台的定位如下:
1、 提供统一的终端接入平台
通过物联网平台,为所有物联网应用终端提供的统一的数据接入方案。数据接入支持多种通讯设备、通讯协议,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辨识、分发,以及报警分析等预处理。
2、 提供统一的应用基础运行平台
物联网应用软件与传统的应用软件相比,有底层终端数量多、上层行业应用复杂的特点,各种行业终端数量规模往往能达到百万甚至更高级别,要求物联网平台能维护大量共享数据和控制数据,提供物联网应用的统一运行环境,从概念、技术、方法与机制等多个方面无缝集成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历史记录,实现数据的高时效调度与处理,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3、 提供统一的安全认证
以用户信息、系统权限为核心,集成各业务系统的认证信息,提供一个高度集成且统一的认证平台。
4、 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
物联网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通过中间件作为粘合剂连接各种
业务相关的异构系统、应用以及数据源,满足重要系统之间无缝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
5、 提供统一的门户支撑平台
提供一个灵活、规范的信息组织管理平台和全网范围的网络协作环境,实现集成的信息采集、内容管理、信息搜索,能够直接组织各类共享信息和内部业务基础信息,面向不同使用对象,通过门户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实现信息整合应用。
6、 提供多种业务基础构件
为各行业应用业务提供开发辅助工具、快速定制、地理信息服务、权限管理、数据展现及挖掘等多种平台支撑服务。通过这些基础构件,实现系统的松散耦合,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保障快速开发、降低运营维护成本。
物联网平台系统架构
物联网平台系统架构分为四层:终端层、通讯层、业务和数据处理层、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1、 终端层
涵盖了各行业所能涉及的所有终端设备,如工控行业的RTU、DTU、PLC、仪器仪表;智能交通的RFID、视频采集摄像头、移动执法终端;城市管理的城管通终端、智能设备数采仪等。所有的终端设备都通过各种有线、无线网络与基础服务平台通讯,上报终端数据并执行平台下发命令。
2、 通讯层
包括了支持无线通讯的多种设备,如无线基站、GGSN、USSDC、短信网关、彩信网关等,同时也包括了Internet、VPN、LAN等。通讯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据的透明传输,是终端层与基础平台层的沟通桥梁。
3、 业务和数据处理层
包括了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物联网各行业应用平台、管理门户等核心数据及业务处理。
4、 用户层
涵盖了物联网统一管理门户及各行业应用的所有用户。通过门户全局性的查看各种应用的统计数据,各级职能部门登录各自的应用平台进行监督执法,企业及其他用户登后可以查看、监控企业实时数据,公众用户可以网上上报数据、查询公开信息。
物联网平台结构
物联网平台可为城市管理、交通物流、工业控制、环保节能、安全监控、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集成提供高效、稳定的物联网应用基础运行平台和一系列物联网应用集成业务基础构件,实现物联网应用的集成化监控、管理和服务。物联网平台总体采用多层架构进行设计,包括终端层(感知层)、平台层、应用层等。平台结构建议如下图:
1、 终端层
终端层包括所有行业的数据采集、传输终端。 2、 平台层
M2M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要求包括以下的功能组件: (1) 物联网应用基础运行平台
提供物联网应用的统一运行环境,从概念、技术、方法与机制等多个方面无缝集成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历史记录,实现数据的高时效调度与处理,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2) 统一安全身份认证系统
以用户信息、系统权限为核心,集成各业务系统的认证信息,提供一个高度集成且统一的认证平台。其结构具有系统健壮、结构灵活、移动办公、安全可靠等特点。
(3) 统一数据应用集成中心
应用集成技术,通过中间件连接各种业务相关的异构系统、应用以及数据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