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调查性电视栏目的出镜记者
在调查性电视栏目中担任出镜记者,担负着艰巨的任务――是质疑者、交流者,也是见证者、验证者。那么身为一名调查性栏目的出镜记者,究竟需要哪些方面的素质?如何才算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处理好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出镜记者本人,在调查性报道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个人和新闻事实的关系,不能主观臆断去推测事实,也不能任意夸大事实,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更要尊重新闻本身。
首先,要有平衡意识。在进行调查性电视栏目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本人一定要有平衡意识。涉及到事实不清的新闻事件时,必须采访到当事双方,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利益集团都有发言的机会。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公正,也意味着耐心。调查性新闻不同与一般的新闻,无论在采访时间和采访深度上,都要求记者的内心平衡。如果心理的天平发生倾斜,那么会直接影响到新闻的客观和公正。
其次,要有质疑精神。质疑本身就代表着对新闻事实的追寻。特别是在进行调查性采访时,受众所看到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镜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追寻过程。出镜记者所质疑的,对于受众思路的引领、新闻事实的揭开,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王志,
被王志《新闻调查》制片人称为“中国调查节目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荧屏上的他,冷静沉着,饱经沧桑,但是他那质疑的目光、探询的身姿,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质疑精神,成为我国出镜记者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新闻调查》这一优秀调查性节目的灵魂。
最后,还要有预见意识。在一个问题提出来时,就要把下一个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调查性节目的可思、可品、可观的深度。 良好的现场控制力
前《新闻调查》制片人赛纳说过,衡量一个记者到底怎么样,成熟不成熟,在现场的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在现场的控制力怎么样。对于一名调查性栏目的出镜记者,更需要良好的现场控制力――在现场能够观察到事情的核心在什么地方,问题在什么地方,最后化成一个比较巧妙的表达方式。
在我国,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是揭露、曝光等,更多的还是大量中性的、正面的题材的深挖掘;调查手段的运用也不仅仅是“偷拍偷录”,而是调查记者在现场一步步的探寻、引导受众“参与”调查过程。所以,出镜记者的现场控制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能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现场,把握新闻现场的人和事,关系到能不能把新闻做好,把新闻做深的问题。还以《新闻调查》为例,著名出镜记者长江,一名理智、知性、平和、执著的女记者,她在现场的采访中,为自己构筑了两个平台:第一,动用一切手段
使采访对象配合、接受采访;第二,调动一切智慧使自己和采访对象的谈话“出彩儿”。要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就要求记者必须能够有效地控制场面,能够站在理性的角度看问题。①出镜记者在现场控制力的把握,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还关系到记者本身的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一个深度报道的出镜者来说,更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尤其要把握好,如何使采访对象迅速做出反应,将问题引向深入;如何既让采访对象感到轻松,同时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恰当地控制节目时间等,所有这些都关系到采访能不能成功,能不能使报道更加深入的问题。
把握采访中的技巧
面对同一话题,有的记者能问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记者就问不出来,这就是提问技巧的问题。注重提问技巧,不但能使节目在深度上更为拓展,甚至能得出自己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批评性采访时,采访对象往往采取回避、拖延、东拉西扯、答非所问等方法,使采访难度加大。这时,记者可多使用封闭式提问,将对方的回答限制在对事实的判断上,让他没有饶圈子的余地。又比如,对感到紧张的采访对象,从一些简单、具体、最容易回答的问题入手,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还有,有些采访对象由于存在某些思维定式,回答问题往往易说套话,难以取得真实、自然、生动的采访效果,这时可采用出奇制胜的方法,提一个对方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其思维定式,采访的效果必然大大不同。
由于电视不同于纸质媒体,所以对电视深度报道的记者,要求也就更加高了。“除了吐字清晰、表情自然外,还应该懂得修辞,出口成章,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表述利落。记者谈吐时要富有生活气息,注意礼貌,讲究风度,落落大方。”② 新闻要有节奏。一般来说,同期声不要超过20秒,而且注意不要与解说词重复。记者出现场的串词不要超过20秒,最好控制在15秒以内。③
出镜记者形象要好。记者应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让人感觉很职业。记者的穿着要与采访场景适合,穿着不能太随便,要大方得体。出镜时,记者的表情不要太严肃也不能太高兴,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与摄像配合默契。记者面对镜头最怕表情异样,这时要与摄像多沟通,增加自信。 注释:
①张洁 吴征著:《调查,〈新闻调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55页
②《跋涉与求索――陈乾年广播电视论文集》,第362~363页。
③傅俊卿:《电视新闻实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