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精神解读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张俊楠 03A12132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八条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内容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八十大报告宣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一起来,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报告首提的“美丽中国”理念引人关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虽然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是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我国人口总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增长,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经济规模扩张、有限国土空间面临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社会活动。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预测,到2033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按照70%的城镇化率计算,到时城镇人口将在10亿人左右,比2010年6.7亿的城镇人口多3.3亿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表明,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2.83万亿元,2030年达到133.69万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8倍和3.3倍。未来10-20年,在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已较大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合理布局,以承载人口增长、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建立多个经济发展点。“优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觉得还是不理想,到底如何分布更加合理?实际上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资金是有限的,我们怎么能够降低人类活动的
1
成本,能够给人类创造更多、更大的效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很多人都更为愿意往大城市跑,不难理解,大城市拥有更广阔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更丰富的社会资源,更优厚的社会服务。但是基于种种原因,就算是省会这样的大城市也不能无限的扩张,由于这种土地的有限性,国家提出了多级化协同集聚,也就是说将来我们虽然要集中发展,但是不能集中到一个地方,也不能都集中到沿海地区,我们应该要向多个地点集中。
2. 提高科技水平。专家刘恕指出,当今社会技术高度发展,有可能使我们发展的空间变成高效,把原来的空间扩大,把国土经济学摆在“高效利用国土空间”这个平台上,既有学科价值,同时也特别有实践的意义。
众所周知沙漠荒漠面积占我们国土面积很大。前辈钱学森曾指出可以把这样的不毛之地变成沃土,提高它的利用效率,太阳能转化的效率,这就是给荒芜之地一个目标。如果把昨天荒芜的不毛之地,变成今天一片沃土,把河西走廊变成风能的三峡,太阳能技术也成熟,这些不能利用的土地由于高效利用的结果变成了可利用的土地,所以我们这块国土就高效利用了。诚如是我国国土经济将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极大的提高。当然这样的目标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的,这需要国家培养更多更强的各方面专业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基本来自于各高校,抓紧高校建设,重视人才建设将一直是国家对土地优化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以为中华的崛起为重任,心系国家,今天努力学习,明天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资源,对此我们普通公民可以做的也很多。如使用布袋、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倡导步行,骑单车、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双面使用纸张、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等。我们每做出的一点积少成多也就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实现能源转型和科学发展,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作为能源环境专业的我们对此更是该视为己任,现在学好专业知识,今后发挥专业专长,为节约型社会添砖加瓦。
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政府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代大学生也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和为子孙后代着想的责任感而努力。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守住“绿水青山”。直至今天,还有人不完全认同这条路,还有人希望走过去的路,过去的路我们走过,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说明走不通。也还有人希望走改旗易帜的路,这是对国家和民族不负责任的态度。环境是发展之本,而转变观念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八大报告中,虽与十七大报告一样,共分为十二部分。但相比于十七大报告,专门单独列出了新增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的。这是“生态文明”首次被单独列出,这也体现了中央对其的重视。
2
对那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工作,实现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针对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状况,不仅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更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把生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战略决策,要求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国家一方面要注重工业化、城市化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大力调整城市工业布局;另一方面要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强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从贫穷落后开始走向小康,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也成功实现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神舟计划我们又实现千年的飞天梦!如今我们开始一个新的梦想: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已经展示在世人面前,我们希冀它的早日实现!为此我们要好好学习,为它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新华新闻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2-07/09/c_123390322.htm 2. 人民网-科技频道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1715/17510215.html 3. 百度百科-资源节约型社会
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10.24《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
5. 百度百科-生态文明制度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