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晚年曾深情追忆让人津津乐道的北大“偷听”往事
老北大的“偷听生”
作者:柳哲 原文载:上海观察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晚年曾深情追忆让人津津乐道的北大“偷听”往事
北大“偷听”传统,由来已久。北大已故资深教授、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晚年曾深情追忆让人津津乐道的北大“偷听”往事。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提倡“平民教育”,坚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因此北大“偷听”之风盛行。由于北大开放式的办学,吸引了天下不少有志学子,云集北大,追求真理,实现梦想。他们当中,既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也有没有学历的文学大师沈从文,还有享誉画坛的国画大师李苦禅,文学名家有冯雪峰、丁玲、杨沫、胡也频、柔石、许钦文等,梵文学者金克木,生物学家周建人,新闻巨匠成舍我等等,一时人才济济,可谓盛况空前。
言归正传,让我们来听听冯友兰先生记忆深处的北大自由听课与“偷听”传统。冯友兰说:“开什么课,这是教师的自由,至于这个课怎么讲,那更是他的自由了。学生们,那就更自由了。他可以上本系的课,也可以上别系的课。你上什么课,不上什么课,没人管;你上课不上课也没人管。只到考试的时候,你去参加就行。如果你不打算要毕业证书,不去参加考试,也没人管。学校对于群众,也是公开的。学校四门大开,上课铃一响,谁愿意来听课,都可以到教室门口,要一份讲义,进去坐下就听。发讲义的人,也不管你是谁,只要向他要,他就发,发完为止。有时应该上这门课的人,讲义没有拿到手,不应该上这门课的人,倒先把讲义拿完了。当时有一种说法,说北大有三种学生,一种是正式学生,是经过入学考试进来的;一种是旁听生,虽然没有经过入学考试,可是办了旁听手续,得到许可的;还有一种是偷听生,既没有经过入学考试,也未办旁听手续,未经许可,自由来校听讲的。有些人在北大附近租了房子,长期住下当偷听生。”
但愿北大“道德传家”,越办越好;但愿北大旁听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