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4-1活页 Word版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16:26: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此之谓自谦 B.如恶恶臭

C.故谚有之曰 D.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解析 A项,“谦”通“慊”。 答案 A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一律。 ..B.小人闲居为不善 闲居:平时居住。 ..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哀矜:怜悯,同情。 ..D.上老老而民兴孝 老老:尊敬老人。 ..解析 B项,“闲居”指“独处”。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2分) A.知止而后有定 定:决定。 .B.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掩盖、掩藏。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开辟。 .D.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非:不对的。 .

解析 A项,“定”:目标、志向;C项,“辟”:有偏向;D项,“非”:批评。 答案 B

4.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③见君子而后厌然 ④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 “焉”:①代词,这;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然”:③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代词,那样。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上老老而民兴孝 .

A.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B.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先诚其意 .

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A

6.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2分) 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B.弟者,所以事长也。

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解析 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是判断句。 答案 C 7.填空。(4分)

(1)古代所说的“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孟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答案 (1)《大学》 《中庸》 (2)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形:表现。 .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谨慎。 .

解析 A项,“止”,应为“最高的境界”。 答案 A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A.? ?薄,而其所薄者厚?②其所厚者.?先后,则近道矣?①知所.B.? ?②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末治者,否矣?①其本乱而.?C. ?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 ?暴?②桀、纣帅天下以.

解析 A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东西。B项,都是代词,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都是介词,用,把。 答案 A

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 ( )(2分) 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⑥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 ①不是直接阐释,⑤是“小人”的做法,⑥是从反面说明。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B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解析 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 答案 D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这三个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如“明明德”的“明”,“诚于中”的“诚”,“形于外”的“形”;以及文言句式,如“未之有也”等。 答案 (1)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3)这就是所说的内心真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扌...卷扌卷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 ①入人:与世人和谐。②扌卷(quán)扌卷然:勤苦貌。③佽(cì)非:人名。④罢(pí):通“疲”,疲劳,病弱。下同。⑤暍 (yē)人:中暑的人。⑥龙渊:宝剑名。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活页规范训练 4-1活页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2bc26gbjx1j03u4hzd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