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钱学森抵五个师的“导弹之父”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09期
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毕业时,他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涯;
1949年钱学森跟随冯·卡门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受聘为该校的终身教授;1955年回国。 大学毕业后,钱学森怀着强烈的报国信念,报考留美公费生,出国留学。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他的心中始终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他硕士毕业后认识到“一名技术科学家对于祖国的帮助远大于一名工程师”,于是将研究方向从航空工程转向航空理论;在美国工作期间,钱学森时刻准备回国,没有买一美元的保险;他在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时,选取的数据就是参照祖国的自然条件;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后,钱学森并不为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所动,当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他即先后辞去各种要职,毅然决定回国。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祖国,钱学森对此做了最好的诠释。
钱学森回国后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从战略高度思考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以渊博知识和超凡智慧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成为“两弹一星”事业中一位卓越的技术领导人,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国防科研战线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动力之源。
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忘我工作,是贯穿钱学森一生的品质风范,是他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动力之源。
钱学森回国前,已经是集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工程控制论等诸多技术科学于一身的世界级大科学家,他在国外的科学研究正处于巅峰状态,声名显赫。然而,当得知新中国已经成立,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科研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对一位技术科学家而言,回国意味着他必须舍弃自己长期从事的专业研究,这需要巨大的勇气。钱学森没有丝毫的犹豫,因为他从出国留学的那一刻起,就已下定决心要将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学到手,为日后回国服务做准备。在献身祖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历程中,钱学森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攻克工程技术难关、建立航天系统工程、培养青年科技人员上。对祖国建设事业的热爱,是他舍弃专业研究,“艰苦奋斗地工作”的精神支柱。钱学森堪称中国知识分子中留学人员的楷模、“海归派”的杰出代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