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综合知识手册
——前 言
灾难无情人有情 提高防范保安全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证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在党和国家心系灾区,倾心倾力救助受灾群众的同时,最为普通一兵,在坚决执行上级赋予的任务同时,我们还应当及时了解与抗震救灾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此,特制作了此手册,以备不时之需,望大家批评指正,热心者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一、地震分类 按成因分类:
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是自然界发生的地震;
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是人类的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地震。 按震源深度不同分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地球上75%以上的地震是浅源地震。其中震源深度多为5-20公里。 按震级大小不同分类
微震 1 级 ≤ 震级< 3 级的地震 小[地]震 3 级 ≤ 震级< 4.5 级的地震 中[地]震 4.5 级 ≤ 震级< 6 级的地震 强[地]震 6 级 ≤ 震级< 7 级的地震 大[地]震 震级 ≥ 7 级的地震 特大地震 震级 ≥ 8 级的大地震
有感地震 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 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的地震 按震中距大小不同分类 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 近震 震中距100-1000公里 远震 震中距1000公里以上 二、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三、地震的求生与急救
地震酿成的灾害包括楼宇倒塌、火灾及地震过后的瘟疫,可致大批人员伤亡。
当大地震蓦然而至,若开始时震级不高,人们应当迅速离开建筑群,分散到空旷的场地上去。来不及离开建筑物的往往会被坍塌的房屋埋没或砸伤。
从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资料看,有些人之所以能在被埋没的瓦砾中生存下来是因为:1.没有受到致命的内脏伤;2.试着寻找出路道德找到通气口,然后找到出口,并迅速脱离侄塌的房屋废墟;3.在没有听到挖掘声及寻呼声时,不大呼大叫或无谓地翻滚折腾,惊慌失措、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
增加耗氧量,还会吸入大量烟尘而致窒息。
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有人观察到,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