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单向衔接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主动向小学靠拢, 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 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 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现在的幼小衔接都存在着幼儿园一头热的特点,很多小学并没有重视起这一块,他们只认为孩子进入小学后自然会习惯小学里面的一切,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不同孩子之间的偏差。一些适应能力强的孩子确实是很快就能适应,但是对于那种比较内向,不太爱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老师们就应该多关注一下。
我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低年级的老师都是刚刚送走上一届毕业生返回来
的,他们的观念一时也很难转变过来,他们也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这些小同学。他们的思想中难免会产生还是在教上一届大学生的错觉,所以很难关注孩子们在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心理。
(五)盲目超前性衔接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授给幼儿,形成幼儿教
育的“小学化”。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的心理和能力, 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 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 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 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 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 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 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 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 读拼音不能“直呼”,握笔姿势不正确等, 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 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每个年龄都有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像人们交流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能上来一下子就可以称兄道弟,那样是虚伪的,要首先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然后才可以成为知己。幼小衔接也是一样的,要有一个过渡,不能在没到小学的时候进行小学的任务,这样效果反而不好。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幼儿园首先任务就是培养好幼儿的最基础的东西,不要忘记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本来目的。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将主要工作放到教授孩子应该学习的学习任务中,另外
培养幼儿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等方面的向小学倾向的问题。
五、计划解决的问题
在幼小衔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衔接问题: (一)克服“以人为本”在口,“目中无人”在心的问题
经调查,80%的教师知道素质教育,但是同样也有80%的教师不知道怎样进行素质教育,他们还不能从自己身边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那些与课程理念不相符的一些习惯想法、做法。
伴随着素质教育已经向深入发展,我们的教学有了较大改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这些教学中无意流露出的点滴“细节”来看,虽然有些教师把新课程理念倒背如流,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以人为本”仍停留在口上,“目中无人”仍在心中。实验仍要把转变观念的工作放到首位,根除教师(也包括我们自己和学生)头脑中作祟的根深蒂固的目中无人的思想。 (二)要重视学生的实际状况
1.学生已有的经验需要重视。
设定学生的知识起点为“零”,这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但是,不少教师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知把学生的这种差别当作是一种课程资源,仍然以本为本地讲解学习。
2.重视学生学前期感觉统合不协调对学习的影响。
那些我们看起来没有任何相似的内容,在一些学生看起来却是很难区别
的,如“n-1”“-k”;那些相似部件的学习内容,学生更是很难区别,如“(惹)—(而)”“左—右”“你—他”。因此,实验要采取措施,预防纠正这些错误,想方设法抑制此症的发展。
3.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记忆力很强,老师领着读一读拼音、课文,学生就会背
了,你若按课文内容顺序检查拼音、汉字,学生的成绩很好,但你若换一方式检查就不行了。因为他们记忆的不是单独的拼音、汉字的形,他们所记的是记忆的线索,是整个汉字和课文页面的模糊形象,而把记忆的对象遗忘了。
4.关注抽象的学习内容。
抽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从拼读教学看,虽然不少学生学前已学习了声母、韵母、整体认识音节,但拼读音节不熟练,认读字母困难;从认读汉字情况看,出现了量词、方位词、代词以及表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错误率高的现象;从阅读情况看,教师没有注意帮助学生通过读把概念化的词语还原成丰富的图像,致使语言与图像(思想)脱节。
(三)、衔接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 1、教学理念上的衔接。
一个“新”字将幼儿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在理念上得到了无论是教学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还是教学建议都在实践操作上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幼小两个阶段的老师必须在贯彻各自的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上,还要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以确保教学理念的紧密衔接。
2、学情熟悉上的衔接。
儿童由事事依赖父母学习态度不明确、自理能力弱、的现象,将随着教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逐渐过渡到培养情绪、培养自立、事事独立完成;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小学应专门为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
3、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幼儿园非常注意对教育内容的整合,它的语文学科(本身就是内容整合的结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儿童的学习则以口头语言为主,所适应的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进入小学就开始涉及分科教学,并将一直延续到中学、大学,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的书面语言为主,改变为以书面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什么拼音规规、汉字结构、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特别是生字、新词、佳句、美文的学习,听说读写的积累和发展,离不开幼儿教学甚至于家庭教育的结实基础。
4、语言发展上的衔接。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本身应该有丰富的词汇、语句、肢体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从“天鹅蛋”和“地球爷爷的手”两
节课来看,老师还要注意倾听,善于运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学生交谈,不断地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将学生语言随时加以归纳、总结和提升,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儿童发展语言、促进语言的机会。儿童的模仿性非常强,如果一个教师整天沉默寡言,那儿童语言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儿童语言发展重点之一,灌输式的教育已经不被认可,我们应该采用有趣的语言、生动的教具、丰富的表情来激发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引发孩子说的欲望。
5、课堂氛围上的衔接。
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是儿童学习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亲和、热情、活泼是教师角色的特征;师生的情感交流很关键,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低段都必须创设民主的、和谐的、温馨的课堂氛围。 六、基础理论及研究内容 (一)幼小衔接研究的基础理论
幼小衔接的理论视角告诉我们不能将幼小衔接的效果等同于仅仅强调儿童个体能力的“入学准备”,不应该仅仅看到儿童自己的入学准备对幼小衔接的影响,而应该认识到影响幼小衔接的因素是不同的,影响儿童发展学校、托幼机构和家庭,家长、社会、健康保障等包括社会做要好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给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插上“翅膀”,使他们能够达到小学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让学校和幼儿园为每一个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做好准备。 还有,良好的幼小衔接还要求加强多种元素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如一方面,我们在考察幼小衔接影响时,不能忽略各种情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在实践和实施幼小衔接教育时,要加强这些情况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国外的一些幼小衔接教育项目就明确指出要建立合作性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团队协调者、教师、家长、社区机构代表等各司其职并相互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顺利成长。
再有,幼小衔接不能忽视儿童主体的作用。幼小衔接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儿童被动地适应环境和转变自己的身份,而应该让儿童在幼小衔接中
获得自主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都提出,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尤其是社会文化的视角则启示我们,在幼小衔接中,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身份的转变,认可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并鼓励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幼小衔接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表现出幼小衔接落实于儿童的发展。
所以,在考虑幼小衔接的概念和构思幼小衔接教育项目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具体社区、托幼机构、学校、家庭和儿童的情况。 (二)幼小衔接研究的主要内容
语文幼小衔接的内容非常多,我们从以下五方面开展: 1.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对比两段关于拼音教学的目标表述,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没有提及“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以外,其余目标,即第一学段两个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基本上要求一年级上学期即应达到。这个要求显然偏高。这段话中,对汉语拼音教学目标的表述,有两个需要特别理清的地方。
第一,“学会汉语拼音”。何谓“学会”?是会认会读,还是会认会读会写,还是既会认会读又会写会用?小学教材上的识字教学,对汉字的掌握明确界定为两个层次:会认和会写。要求会写的叫一类字,要求会认的叫二类字。在每个单元的“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就是要求会写的词语,“读读记记”就是要求认读的词语,要求非常明确。每次的小学质量检测,我们都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审查试卷的字词书写内容,确保不突破教材的要求。按照识字教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