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减少背景下江苏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研究
[摘要]在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江苏高职教育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调整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招生地域范围,实现区域统筹发展,降低学生学费标准,对高职教育改革做到政府、社会、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生源减少 江苏 高职教育 科学发展 对策
[作者简介]胡章鸿(1962- ),女,江苏南京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仇文利(1969- ),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苏 扬州 22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生源减少背景下江苏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d/2011/03/120)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源锐减背景下苏北地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1sjd88003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17-03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近4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与之
相对,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①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050万人,此后就开始逐年减少,1020万、946万、933万到915万,递减趋势明显。高考报考人数的锐减,受冲击最大的当属那些数量庞大的高职高专院校。去年高考结束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省市都存在没有完成录取计划的现象。近千所院校生源不满,几十所院校遭遇零投档,最后高职出现了4.2万的生源缺口。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生源的减少,使得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到极大的挑战。江苏的高职教育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招生政策不合理、资源配置不优化、学生较高学费不公平的问题。从政府、社会、学校不同视角对江苏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科学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生源减少背景下江苏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1.建立职教集团。一些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已经和其他具有同样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联手,在招生、教学资源、专业设置、学生实践等方面进行磋商,使双方在招生和就业等利益上获得双赢。针对省政府高职教育经费投入较少的状况,结合高职教育市场的需要,目前可以考虑由省、市、区各级政府与院校方合作出资建立职教集团,走集约化发展之路。职教集团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职院校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它可以优化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开放性强、通用度高、共享性强。在建立起职教集团后,可以选择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重组龙头,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互利为目的、政府为引导并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全方位运作。以骨干特色专业为纽带,吸收一批职业院校在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自愿加入。在组建过程中,也可以突破省份限制,与相邻省份的职业院校跨省组合,吸引优质学校参与,以便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共同开发职教资源。③这种以特色专业、优质学校为基础的强强组合,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2.促使学校转型。高职院校的转型不仅表现在内涵建设的加强,而且表现在外延建设的转变上。高职院校应尽快调整办学理念,改“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在内涵建设方面,实现由单纯规模发展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转型。首先,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也是转型时期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封闭状态,面向社会办学,根据社会需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这也是高职院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有效措施。其次,高职院校管理的基本导向是市场就业,其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就业率。再次,学校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产、学、研”的相结合。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能够及时满足社会市场需要是它的生命力所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市场的需求不断深化改革,改变过去“闭门施教”的状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只有坚持“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在转型时
期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地发展。④另外,高职院校外延建设的转型,目前必须考虑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型,和成人教育、广播电视大学、职业培训并轨,采用它们的招生办法,逐渐使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变。
3.加强校社合作。职业院校要达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只依靠校内资源是无法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依托行业、 企业,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把教学与行业、企业一线多变和多样的关键岗位技术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比较普遍,虽然它们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就业的支持,但涉及面还是较窄且深度不够,而且不稳定。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出台有关法律,使行业企业能合理、合法和有力地介入与行业产业息息相关的高职教育,并有可供操作的政策法规加以保障,充分发挥行业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进行制度创新,调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总之,应在资源共享、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协作,让它们更主动、 更自觉地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激活办学机制,使办学主体多元化,走开放式、外向型办学之路。高职院校要取得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必须不断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同时,树立和加强为社会、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从而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广阔的发展空间。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