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与休斯敦相比,洛杉矶降水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提升训练9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
分布和移动
1.A 根据图中纬度变化和气压带的分布可知,甲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乙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中来自赤道的气流在北纬30°附近不断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属于动力原因,B、D两项错。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暖而轻的气流与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而重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一个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较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属于动力原因,A项对、C项错。
2.D 根据图中纬度变化和风带的分布可知,该风带为北半球的西风带,全年都受到该风带明显影响的大陆西部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区全年温和湿润,光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选D项。甘蔗和香蕉属于热带、亚热带作物,A、C两项错;葡萄属于温带水果,但喜光,B项错。
3.A 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终年温和多雨,气温日较差小。 4.B 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为地中海气候。
5.B 读图可知,①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此时该气压带偏北,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B对,A、C、D错。
6.C 读图可知,①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终年气流上升,上升过程中遇冷容易凝结致雨,故多阴雨天气。
7.D 根据示意图可知,该区域为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P为中纬西风,风向为西南风;E为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雨;H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为动力因素形成的。
8.C 图中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说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且此时气温较高,有利于南极科考。
9.B 读图可知,甲位于北纬30°~40°,结合气压带分布来看,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10.C 读图可知,图中气压带位置向北移动,为北半球夏季。A诗句描述的是春季,B诗句描述的是冬季,C诗句描述的是夏季,D诗句描述的是秋季。
11.C M所处纬度为30°,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北面的风带风向为东南风,可推知该气压带是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北边的风带是东南信风带。
12.C 由气压带、风带的组合可知:①在30°S,②在60°S,③在30°N,④在60°N。 13.D a是东南信风带、c是东北信风带,受其控制区域气温较高,在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b是南半球盛行西风,d为北半球盛行西风,控制区域多是温和多雨。
14.(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2)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会合。
(3)夏季,亚欧大陆被低压控制,冬季则被高压控制。由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明显,东亚形成了全球典型的季风气候,该气候区雨热同期,非常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解析: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知,亚欧大陆形成高压,此时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北半球为冬季。第(2)题,甲地为非洲赤道以北地区,北半球夏季时,受太阳直射点北移的影响,两支气流在此相会。第(3)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亚欧大陆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变化明显,使得东亚地区形成全球典型的季风气候,非常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15.(1)1月。中纬度气温较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大陆气温低于海洋)。A处是盆地,虚线圈内是山地。
(2)特点:洛杉矶年降水量少于休斯敦且集中在冬半年。
原因:洛杉矶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年降水较少。冬季西风带南移,洛杉矶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较少。
解析:第(1)题,读材料一图,根据等温线数值可知,中纬度气温较低,图中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说明大陆气温低于同纬度的海洋,北半球是冬季,常用1月表示。图中A处等温线出现小范围闭合,根据等温线递变规律,A处气温比周围高,说明地势比周围低,是盆地地形。虚线圈内等温线向南弯曲,说明气温比两侧低,海拔比两侧高,是山地地形。第(2)题,读材料二图,与休斯敦相比,洛杉矶年降水量少于休斯敦,且降水集中在冬半年。主要原因是洛杉矶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年降水量比休斯敦少。冬季西风带南移,洛杉矶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较少,降水集中在冬半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