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完整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5 14:57:2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全心致力于精品教育

数列复习提纲

1.数列的通项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1)观察与归纳法:先观察哪些因素随项数n的变化而变化,哪些因素不变:分

析符号、数字、字母与项数n在变化过程中的联系,初步归纳公式. (2)公式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S1,(n?1)(3)利用Sn与an的关系求an:an??

S?S,(n?2)n?1?n(4)构造新数列法;(5)逐项作差求和法;(6)逐项作商求积法 2.等差数列{an}中:

(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2)an?a1?(n?1)d?am?(n?m)d; (3){kan}也成等差数列;

(4)两等差数列对应项和(差)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差数列. (5)a1?a2?(6)Sn?an??am,am?1?am?1??a2m,a2m?1?a2m?1??a3m仍成等差数列.

n(a1?an)n(n?1)dd,Sn?na1?d,Sn?n2?(a1?)n, 2222AaS2n?1,n?f(n)?n?f(2n?1).

bn2n?1Bnap?aqp?q,则am?

22(7)若m?n?p?q,则am?an?ap?aq;若m?ap?q,aq?p(p?q)?ap?q?0,

Sp?q,Sq?p(p?q)?Sp?q??(p?q);Sm?n?Sm?Sn?mnd.

(8)“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n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 (9)等差中项:若a,A,b成等差数列,则A?a?b叫做a,b的等差中项. 2(10)判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

- 1 -

全心致力于精品教育

法、图像法. 3.等比数列{an}中:

(1)等比数列的符号特征(全正或全负或一正一负),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与

等比数列的单调性. (2)an?a1qn?1?amqn?m;

{bn}成等比数列?{anbn}成等比数列. (3){|an|}、{kan}成等比数列;{an}、(4)两等比数列对应项积(商)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比数列. (5)a1?a2??am,ak?ak?1??ak?m?1,成等比数列.

?na1 (q?1)?na1 (q?1)????a1n(6)Sn??a1?anqa1(1?qn). a1?q? (q?1)?1?q?1?q (q?1)?1?q1?q??(7)p?q?m?n?bp?bq?bm?bn;

2m?p?q?bm2?bp?bqSm?n?Sm?qmSn?Sn?qnSm.

(8)“首大于1”的正值递减等比数列中,前n项积的最大值是所有大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首小于1”的正值递增等比数列中,前n项积的最小值是所有小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

(9)并非任何两数总有等比中项. 仅当实数a,b同号时,实数a,b存在等比中项.对同号两实数a,b 的等比中项不仅存在,而且有一对G??ab.也就是说,两实数要么没有等比中项(非同号时),如果有,必有一对(同号时).

(10)判定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的方法主要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

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各项都不为零的常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

5.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③1?2?3?1?3?5?

?n?1n(n?1),12?22?32?2?(2n?1)?n2,1?3?5?- 2 -

?n2?1n(n?1)(2n?1),

6?(2n?1)?(n?1)2.

全心致力于精品教育

(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

(3)倒序相加法:在数列求和中,若和式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和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n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4)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将其和转化为“一个新的的等比数列的和”求解(注意:一般错位相减后,其中“新等比数列的项数是原数列的项数减一的差”!)(这也是等比数列前n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之一).

(5)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常用裂项形式有: ①②③

1?1?1

n(n?1)nn?11?1(1?1), n(n?k)knn?k1111?[?]

n(n?1)(n?2)2n(n?1)(n?1)(n?2)

- 3 -

搜索更多关于: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完整版) 的文档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完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3b0m0i7et7yogl1itk20zdc523y3q00i3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