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满分冲刺(十六)自然带
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读图,回答1~2题。
1.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 ) A.甲>丁>丙>乙 C.乙>丁>甲>丙 2.丙地可能是( ) A.天山
B.秦岭
C.大兴安岭
D.阴山
B.丁>甲>丙>乙 D.丁>乙>丙>甲
【解析】1.D 2.B 第1题,根据甲地位于南半球且山麓植被为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
低纬度地区;当甲地山地西坡山麓的热带草原凋零时,南半球为冬季,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根据我国三山山麓的植被可知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丁、乙、丙,而甲位于南半球的热带;从而得出四地中丁地的昼最长、乙地的昼长次之、甲地的昼长最短。第2题,丙地山地南麓为常绿阔叶林、北麓为落叶阔叶林,故该山最有可能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附近,最有可能是秦岭。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C.火山灰深厚
B.种源丰富 D.光照充足
【解析】3.A 4.C 第3题,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图中显示K岛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
候区,故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4题,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注意题中关键信息:火山爆发而植被消失,4年后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同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此地独特条件就是有过火山爆发。
下图为东非肯尼亚山植被的垂直分带图,读图,完成5~7题。
5.该山地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多 B.蒸发量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多 C.图示森林带降水量均大于蒸发量
D.造成图示植被带更替的主要因素为水分和热量 7.Y处的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草原
D.亚热带荒漠
【解析】5.D 6.D 7.B 第5题,图中显示东南降水多于西北,则东南为迎风坡,即水汽主要来自于
东南信风带来的印度洋水汽。第6题,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的因素为水热条件。第7题,图中显示Y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且其上面为山地森林带,结合位于东非而气温高,可判断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读中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完成8~9题。
8.图中①~④反映了中国风化壳的变化是( ) A.由东向西
B.由南向北
C.由东南向西北
D.由西南向东北
9.比较四个地区的土壤,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地区的有机残体较多,但风化壳较薄 B.④地区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C.④地区的化学风化较强,②地区的物理风化较强 D.③④地区的风化壳最厚
【解析】8.C 9.B 第8题,图示年均气温逐渐降低,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反映了我国由东南向西北的变
化特点。第9题,①、②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高温多雨,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快、淋溶多,所以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④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温差较大,物理风化较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
在乌兹别克斯坦某一灌溉良好的绿洲上,土壤表面日平均温度比周围半沙漠地区低13~15℃,近地表(0.5~1.0 m)的日平均气温比周围半沙漠地区低3~5℃。根据材料,分析完成10~11题。
10.下列备选答案填入上图中的方框内,合理的是( )
A.①土壤热容量增大 ②地表温度变化幅度减小 ③空气湿度增大 ④降水增多 B.①地表温度变化幅度减小 ②空气湿度增大 ③降水增多 ④土壤热容量增大 C.①空气湿度增大 ②降水增多 ③土壤热容量增大 ④地表温度变化幅度减小 D.①降水增多 ②土壤热容量增大 ③地表温度变化幅度减小 ④空气湿度增大 11.关于干旱地区灌溉农业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灌溉使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