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海南省三亚市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一下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6 2:45: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海南省三亚市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一下期末综合测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津门杂记》(1884年)中写道:“消息灵通异等闲,巧凭电线露机关,不须山海嫌修阻,千里音书一瞬还”。此竹枝词反映了 A.近代无线电报事业得到推广 B.近代有线通讯方便人们交流 C.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迅速 D.现代航空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电线露机关”说明是有线电报,“千里音书一瞬还”说明有线电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快捷,故B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有线电报业,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电讯实业发展,不是铁路和航空事业发展,故C项和D项错误。

2.下列不属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是 A.建立“福利国家” B.自由主义理论盛行 C.“新经济”的出现 D.第三产业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包括: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故AC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自由主义理论是从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开始盛行的,故B项排除。

3.《金融时报》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下列所述可以作为此结论的依据的是

A.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多 B.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矛盾有关 C.多极化趋势发展削弱了大国霸权主义 D.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优势输出民主价值观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经济全球化使政治冲突减少,这是因为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存在着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的存在就会减少政治冲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化而不涉及多极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出现的标志是( )

A.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B.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产品面向市场 D.洋务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在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A项正确;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没有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项错误;产品面向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表现,不能反映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点,不是其标志,C项错误;洋务运动是近代西学东渐的实践,而非明清时期江南纺织业中出现的新的生产关系,D项错误。 【点睛】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其本持特点是雇佣。

5.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

材料前半部分周恩来总理强调了中国外交保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后半部分周总理阐明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原则,在这次亚非会议上中国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说明了这一政策的实用性,故C项正确;中苏结盟时期中国也不是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故A项错误;与苏联结盟是保

卫新中国政权,不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故B项错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仍然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6.周恩来总理在参加万隆会议前,对参加会议的6个非洲国家进行分类。分类如下表映了中国 种类 接近和平中立的国家 接近反对和平中立的国家 A.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 B.展开务实灵活的和平外交 C.消除了与非洲国家的分歧 D.积极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表格可知,周恩来总理在参加万隆会议前,对参加会议的6个非洲国家进行分类的种类、国家以及方针,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开展务实灵活的和平外交,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表格没有涉及亚洲和拉美国家;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时不结盟运动尚未兴起。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其强调的主旨是( ) A.描述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C.剖析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是对精耕细作的评价,D选项符合题意。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的特点,C选项排除。 8.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B.肯定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 D.赞扬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国家 工作方针 埃及、苏丹、黄金海岸(今加纳) 争取他们 利比亚、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 影响他们 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故C符合题意,C正确;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二三十年代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都起了积极作用,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错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错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是斯大林模式,D错误。 【点睛】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9.1920年初,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深入京郊的农村、工厂,向农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建立工会。这一现象 A.由俄国十月革命导致 B.开启青年学生参政先河 C.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D.暴露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符合材料,故答案为C选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不单是十月革命的影响,A选项排除。五四运动就是青年学生参政的表现,B选项排除。材料与北洋政府黑暗统治无关,D选项排除。

10.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源于价格革命 B.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引发商业革命 D.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海南省三亚市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一下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3bqn0ebsb1xep036fj71ujtp7zr5k019i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