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课堂第2课时教学设计
《静夜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第3组“美丽夜空”中
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诵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课前准备:(课件)
设计思路: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老师教大家认识了十个生字宝宝,现在还有人认识他们吗?会认识的同学请你坐端正!
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用组词的方法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光亮,举——举手、举重,举起。
二、教授新课
过渡语:刚才老师抽查了大家的生字掌握情况,看到我们班的小天才们都已经认识它们了,老师非常高兴。
(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在这首优美的乐曲声中,让我们静下心来,跟随老师一起走入今天的课文《静夜思》。 多媒体播放古琴名曲《高山流水》
(过渡语:老师刚才给大家欣赏了一首古琴名曲《高山流水》,大家在听这首音乐的时候感受到了什么。安静)
板书:6《静夜思》,请大家一起来,齐读两遍课题。(读错要纠正,注意后鼻音)
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静 、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1. 师:那么,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2. 点名读。
评价语:(你读的真流利!)
3、小组比赛读
评价语:你们读诗的样子很可爱!
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静夜思》是唐朝的诗仙李白写的,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坐正,咱们要认真地学!请正确齐读这首诗。
请你右手的食指指着课题,你能说一说,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吗? 说一说:(夜)明月 评价:你看得可真认真!
2.那么,孩子们,课题中,哪个字又告诉了我们大诗人李白心里在想事情呢?:(思)
评价:恩,你很会思考啊!
3..孩子们,在这首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大诗人李白写诗的环境呢?:(静)
评价:你的小眼睛很会观察啊!真棒!
4.自由读课文,孩子们,这明亮的月光隔着窗子透进来,洒在地上像什么啊?你说说? 老师,月光像霜。
老师,什么是霜啊?(出示课件)
5.师: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在我们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
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孩子们看,就是这样的,地上,树叶上一片白白的。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前两句吧。
齐读:疑是地上霜
“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 6. 师:孩子们,在这个月明之夜,我们的大诗人李白怎么也睡不着,看到天上的月亮,大家猜猜他会想些什么?
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过渡)李白也在思念,他的感受又如何呢?让我们进一步走近他吧。
师:地上铺着一层霜,给人什么感觉?李白站在像霜一样的月光中冷吗?他怎么不叫夫人给他拿件衣服啊?叫丫鬟给他端个火盆啊?
师:(简介背景)当时李白25岁离开家乡,东游淮扬,不到一年,用去银两三十余万,囊中空空,又得了一场大病。中秋的夜晚,他独自一人躺在客店里,冷冷的月光铺满了房间,你觉得他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
5、师:明月照在李白窗前,也照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多么想立刻飞到亲人们的身旁啊,哪怕听听亲人的声音也好啊,可在古代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孤独地写下了这首静夜思,然后对着月亮深情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