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地区棉花的传入及其现状分析
摘 要 众所周知,中国的“棉花”从外国传入,其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棉花分为不同的种类,传入中国分为不同的路径,由于古代中国人民对其了解不够,在文献记载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叫法。值得注意的是,棉花传入黄河流域尤其是开封地区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优势使得开封地区成为重要的产棉区,历史上棉花的传入与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现今诸多的因素造成该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出现下滑现象。
关键词 开封地区 棉花 传入 现状分析
一、棉花的传入
在古代,我们祖先的衣被是以丝和麻为原料制成的,但在我国边疆一些地方很早就已经种植棉花了。公元前二世纪《尚书·禹贡篇》说:“岛夷卉服,厥筐织贝”。意思是说在距今2200多年前,我国海南岛上的居民就已经穿着木棉织的美丽的衣服了。
唐宋以前的古文献中,并没有“棉花”这个名词,甚至连“棉”字也是后来在丝绵的“绵”字基础上创造出来的①。原因就是早期的棉花—木棉是由海外引进到中国的。
棉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锦葵科的棉属。现在已经知道这一属中有三十多个种,有乔木、灌木,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木植物,其中有个种被人类长期选择进化成为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栽培种。这四个棉种是亚洲棉、非洲棉、陆地棉和海岛棉。②其中非洲棉的产量低,纤维段,质量差,近代在很多地区逐步被淘汰;而亚洲棉原是多年生木本棉花,引进内地后,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驯化,劳动人民又培育出许多新品种,这就形成了文明世界的中棉。其实,一年生棉花和多年生棉花之间也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限,它们的枝、叶、花、铃等外部形态差不多完全相同。如果把多年生棉花向北迁移,就逐步变成一年生棉花;反之,一年生棉花向南迁移,则又可逐步变成多年生棉花。棉花的这种广泛的适应能力,
①
钟富兰.黄道婆与淞沪棉花传播考略[J].历史教学问题.2006, 6 ②
佟屏亚.棉花的传播史[J].中国农史.2013, 2
使它今天能够遍布全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种植的是木棉花,其实,中国古代对“木棉”有不同的称谓。《诗经·大雅》有“梧桐生矣, 于彼朝阳”之句。《后汉书》中称为“梧桐木”。左思《蜀都赋》称棉花是“橦华”:“布有橦华,麪有桄榔。”后世学者注曰:“橦华者,树名。橦,其花柔毳,可织为布,出永昌。”唐代诗人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云:“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南州异物志》称木棉为“古贝木”。《南史》上说:“古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南越志》则称木棉为“娑罗木”。《本草纲目》说“:南越志言南诏诸蛮不养蚕,惟收娑罗木子中白絮,纫为丝,织为幅,名娑罗笼。”在《吴录》一书中则把棉花称为“木绵树”。书中写道,“交州永昌木绵树,高过屋,有十余年不换者,实大如酒杯”??诸如此类,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对棉花尚无统一的名称,各书作者把各地习惯叫法记载下来,形成同物异名的状况。
早期的木棉分南北两路被引进到我国。南路是经过南洋的国家传入我国的云南,约在公元1-2世纪之间,即历史上的东汉时期,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哀牢夷”,已经生产出一种名叫“白叠花布”的纺织品。这是我国种植棉织布最早的记录③。另一路则是从北路经过西域的国家传入我国的新疆,约在公元5-6世纪,即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哈喇和卓一带建国的高昌,已经用一种名叫“白叠子”的植物来织布,所织的布很软白,当地人民在市场上用作商品交换。④由我国新疆、云南和海南岛等边远地区种植并沿着西北和西南这两个方向向内地传播,元明以来成为普遍于全国的一种作物。
我国棉花大发展时期是在宋末元初。据史料记载,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大力提倡植棉,批判了当时有以“风土不宜”为由不种植棉花的保守思想,棉花面积迅速扩大。公元1289年元朝统治者在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设“木棉提举司”,这是一个专门征收棉布的机构,每年要征收棉布大约十万匹。可见我国内地棉花发展之快和棉纺织业兴起的规模了。1966年在浙江兰溪南宋古墓中发现有一条保存完整的棉毯遗物,织法精致,经纬分明,条干一致,拉毛均匀。
王桢在《农书》中则说:“木棉产自海南, 诸种艺制作之法, 骎骎北来”。很
③
后汉书(卷一一六)西南夷传 ④
梁书(卷五十四)高昌传
显然,棉花栽培是由华南传到包括淞沪地区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尔后再到黄河流域的。传入到开封地区后,由于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优势,加上当地人民的辛勤种植,不断培育改良,开始大面积种植。
二、开封地区棉花种植的现状分析
开封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4.2~15.8℃,无霜期215天,年降雨量平均在668mm左右,且地势平坦,土壤多为黏土和壤土,种植棉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优势。然而,近几年以来开封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一直在大幅度下滑。不利的阴雨天气和棉花价格低迷,对开封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增添了极大的不利因素,棉花生产形势不容乐观。⑥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不强
近年来棉花价格忽高忽低,且价格总体上处于持续低位徘徊,加上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导致棉花有价无市,农民观望,商家不收,大大挫伤了棉农植棉积极性。随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持续升高,棉花种植效益持续低迷。据调查,开封市2009年棉花生产成本达15285元/hm2,较2006年上涨了28.78%,其中仅农资一项增幅在19%左右,加上植棉效益已经明显低于种粮效益,农民种棉不合算。
2、棉花周期长,劳动强度大
棉花从种到收获完毕,历时7个多月,劳动繁琐,费工时。而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棉花整个生长季节的栽培管理自然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无疑降低了农民植棉的积极性。
目前,农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妇女老人弱劳动力,且科学文化素质低,致使先进的棉花种植技术难以普及和推广,科学培养技术贡献率低。据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大多数农民工中,超过九成的新生代农民不愿意回农村种地,更不会种植费共耗时、精心管理的棉花。⑦
⑤
李艳荣.开封市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0,17: 89-90 ⑥
李克峰等.豫东地区棉花种植面积下滑原因及对策.棉业调研.2012, 6 ⑦
郭振华,王明等.河南周口市棉花生产滑坡原因及对策[J].中国棉花.2012, 39(1):45-46
⑤
3、自然灾害频发
一是棉花病虫害发生多且发生重,棉花病害主要有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等土壤传染性病害。由于常年连种重茬,以黄萎病和枯萎病为主的土壤传染性病害不断加重。⑧棉花生育期间易受多种病虫害危害,尤其是棉铃虫的危害,严重发生年份可造成棉花减产50%以上。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造成棉田积水,大量的棉桃腐烂,产量、品质大幅度下降,农民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对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打击很大。
4、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不够,补贴作用弱化
国家对棉花种植仅有225元/hm2良种补贴,但总量不足、标准不高,办法不完善,良种补贴的短暂刺激作用不断稀释与蒸发,早已被市场所冲蚀与抵消,杯水车薪难有起色,效果也不明显。虽说2011年国家又出台了棉花收购(收储)保护价,但是平均收储价为18797元/t,比临时收储价19800元/t,低1003元/t,低幅5%,没有起到应有调控作用。国家近些年不断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对农民进行了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如2008 年开封市小麦播种面积305000hm2、玉米172000hm2,2009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到326000hm2,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258000hm2;同时价格高、效益好的蔬菜类作物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挤压了部分棉花种植面积,从而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三、结语
开封地区种植棉花的历史悠久,自棉花传入后,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也为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面临农业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从现实的状况出发,发现影响该地区棉花种植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而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棉花在开封地区的种植不仅要有“天时”和“地利”,更要有“人和”,从而促进开封地区经济的发展。
漫长的棉花传播史,是劳动人民谱写的一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是棉花从野生种逐步演变为栽培种的进化史。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是永无止境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将不断地改进栽培技术,培育新品种,提高棉花产量,为棉花的进化和广泛传播谱写新的篇章。
⑧
李艳荣.开封市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0,17: 89-9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