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9 0:56: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着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考点分析】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

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着、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4.识别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词类活用主要是为了收到简练、鲜明、生动的效果。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

1.名词活用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二月草已芽(芽:发芽);进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为使动词。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是兼语式的简化,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ang之(王:使……为王)。

③活用为意动词。活用为意动词,也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孔子师郯子”,译成“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④直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猱进鸷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操军破,必北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2.动词活用

①活用作名词。即这个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来到这里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多属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跑)。

③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意谓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意动用法多数是表示心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3qq27qotl3x5if1klmb9gaib47veh009o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