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 8:49: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引自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宋代翰林学士院有翰林学士等掌管起草制诰诏令,别的官到翰林学士院没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叫做“直院”(直学士院)(注:《文献通考》卷十一“职官”八:“资浅者为直院,暂行者为权直。”);翰林学士院一时阙员暂由别的官掌管文书,叫做“权直”(翰林权直、学士院直)。《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的断句者不懂宋代翰林学士院的官制,断句就完全弄错了。宋代翰林学士院没有“直院学士”衔。“俱阙他官”,在意思上也讲不通。

例六

(正)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见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

(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注:参看1961年1月23日和30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省记”等於说“记得”,这里是把它记在脑子里的意思。“通籍后,俸去书来”,是说通籍后有俸可以买书。过去中了进士的,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了,叫做“通籍”。标点者不知道什么是通籍,所以弄错了。

例七

(正)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论衡·变虚篇)

(误)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传书”,指的是《史记》等书。《史记·宋微子世家》所载,与此大同小异,最后一句是“果徙三度”。可见引号应该放在“果徙三舍”后面。至於“如子韦之言”以下,那是《论衡》作者的话了。标点者不明出典,把作者的话也归到引文里去了。

(二)语法方面

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读。在这个题目下,附带讨论由於不了解对偶和文体而产生的句读错误。

例一

(正)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论衡·非韩篇)

(误)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拜谒是礼义之效,而不是益身之实”。判断句在古代一般不用系词,依传统的句读法,“拜谒”后面应该断句,依新式标点用法也应该用逗号。这里是动词用作主语,标点者没有弄清,所以错了。

例二

(正)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误)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般都是在“乎”字断句。陆德明《经典释文》说,“一读至不字绝句”。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五《论语辨惑》中就曾批评这种断法。他说,这样断句,意谓“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於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古汉语没有这种在疑问语气词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不问语法规律而去推求“义理”,这种义理是主观的产物,不可能不错。

例三

(正)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论衡·谈天篇)

(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这是说,“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这是选择性问句,这种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标点者不懂这个规则,所以不知道在“也”字后面也要用疑问号。

例四

(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误)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这一段话,从唐代起就有几种不同的断句法。《经典释文》载:“雷读上至安绝句,乐音岳,二字为句。崔读上句依雷,下?以乐其政和?,总为一句。下?乱世??亡国?各放此。”雷读、崔读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以”字是连词,正如《经传释词》所指出的,它和“而”字的作用相同。“安以乐”就是“安而乐”,“怨以怒”就是“怨而怒”,“哀以思”就是“哀而思”。下文“其政”“其民”是主语,“和”“乖”“困”都是形容词作谓语。按照崔读断句,“以”只能看作介词,“乐”“怒”“思”是动词谓语,“其政”“其民”是宾语,“和”“乖”“困”无所隶属。汉语没有这种句法结构,因此“以乐”“以怒”“以思”只能属上。

例五

(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渊明桃花源记)

(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所闻”,“所”指代“闻”的对象,即渔人闻知的汉和魏晋间的情况。它不可能指代“闻”这一行为的主动者--听渔人说话的村中人。如果指村中人,就只能说“闻者”。《古文观止》的断句者不懂“者”“所”的用法的不同,误将“所闻”属下(注:参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的《古文观止》,解放前某些版本的《古文观止》也将“所闻”属下。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的《靖节先生集》则将“所闻”属上。)。

例六

(正)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

(论衡·异虚篇)

(误)夫王者有过,异见於国,不改;灭见草木,不改;灭见於五谷,不改,灭至身。假设句不用连词,在现代汉语里也不是罕见的,在古代汉语里更是常见。特别是否定的假设,往往不用“如”“若”等字。这里标点者不懂“不改”是一种假设,等於说“如果再不改”,因而把分号用错了。

例七

(正)虞舜为父弟所害,几死再三,有遇唐尧,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论衡·祸虚篇)

(误)......尧禅舜立为帝。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前时未到,后则命时至也。“尧禅舜”不断句,不对。“未有是”不断句,更不对。作者明显地以“未有是”和“未有非”相对,意思是说,“虞舜被谋害的时候,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立为帝的时候,也没有做对什么”。古人行文,往往爱用对偶。了解这一点,有助於我们识辨古书的句读。

例八

(正)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误)......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注:参看《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四,第1页。)。这是一篇颂赞体的文章,每句四字(“四海所以不理”六字),两句一换韵,中间插入一个“於虖”(呜呼),算是外加的。如果按照后一种句读法,就失其韵读,与文体不合了。而且,“四海所以不理”等於说“四海之所以不理”,“四海”断句是不通的。

例九

(正)......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试问岭南应不好,欲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误)......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这一词牌分前后两阕,最后三句的字数都是七、二、七,而且二字句与前面七字句还要押仄声韵(注:关於什么是仄声,参看通论第二十六节。)。这里前阕应该在“风起”处断句,后阕应该在“却道”后断句。《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四十引用了苏东坡这首词,《万有文库》本的断句者不懂“定风波”词牌的格律,把它断错了。

(三)音韵方面

不懂音韵,也可能影响到句读的正确性。虽然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也值得注意。

例一

(正)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左传哀公十七年)

(误)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注:引自世界书局铜版《四书五经》下册542页。)。世界书局铜版《四书五经》这样断句,大概是根据杜注孔疏。杜预和孔颖达以“衡流而方羊裔焉”为句,顾炎武、王引之、武亿等都不同意(注:参看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和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顾炎武《杜解补正》说:“当以?裔焉大国?为句。言其边於大国,将见灭而亡。”这是对的。孔颖达认为“繇词之例,未必皆韵”,“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因而说“窦”“逾”不与“将亡”为韵。实际上“窦”“逾”两字虽不与“将亡”押韵,但是“羊”字与“亡”字押韵(古音同在阳部),“窦”字与“逾”字押韵(古音同在侯部)。这是换韵,不能说是“或韵或不韵”。

例二

(正)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论衡·自纪篇)

(误)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延”字后面用句号是不对的,因为“延”字不是韵脚;“老”字是韵脚,句号应该移到“老”字后面。“斯须不老”是“暂时不老”的意思,和“性命可延”的意思是连贯的。

由上所述,可见造成句读错误的原因是复杂的。今人整理的古籍常常有标点错误的地方,我们必须注意;就是古代的注疏家,对某些文句,也有不同的句读法,需要有审辨能力。古代不同的句读,有的是某一注疏家弄错了,如上面所举《左传》哀公十七年一例。有的是数读皆可通的。其实数读皆可通,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只是不同的断法,如《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读“夫”字后不断句,还有一读“欲之”后也不读断(注:参看武亿《经读考异》。)。无论哪一读法,意思都是一样。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时代久远,目前无法确定作者的原意,暂时数读皆可通,如《论语·公治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白虎通》引作“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衣”字,从“敝之”断句;《一切经音义》引作“共敝之而无憾”,是以“共”与“敝之而无憾”连为一句(注:参看武亿《经读考异》。)。“共”字属下不属下,意思稍有区别,现在还无从确定哪一断法符合作者的原意。

总之,正确地标点古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要避免标点古书的错误,是没有简单的办法的。一方面要重视词义、语法、音韵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等到词义、语法、音韵、文化常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具备了,又读了一定数量的古文,自然就不至於不会断句了。

搜索更多关于: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的文档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3vqp8lgwy37lyd0yem4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