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读古诗。
1.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2.学生跟读。 三、理解诗句意思。
1.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
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4.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5.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
2.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楼字音:lóu部首:木组词:(楼梯)(楼房)笔画:13结构:左右 木:梯、松、林、棵、杨
依字音:yī部首:亻组词:(依靠)(依偎)笔画:8结构:左右 亻:他、们、你、位、份
河字音:hé部首:氵组词:(黄河)(山河)笔画:8结构:左右 氵:江、海、活、油、没、洗、清
流字音:liú部首:氵组词:(河流)(流水)笔画:10结构:左右 氵:江、海、活、油、没、洗、清
层字音:céng部首:尸组词:(层次)(楼层)笔画:7结构:半包围 尸:居、展、屋、尾、届、局、屉
第二课时(课后练习)
一、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楼( )依( )河( )流( )层( ) 二、组词。
楼( )( )依( )( ) 河( )( )流( )( ) 层( )( ) 三、填空。 _________依山尽, 黄河入_________。 欲穷___________, _________一层楼。 四、背诵古诗。
第3课 邮递员
教材分析:《邮递员》一课是一篇较老的题材,内容本身没有时代性。但本文中
对邮递员伯伯的描写值得学习,适合让学生观察图片试着描写一个人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字“纸、推、等、急、份”,会认会读会写会组词。 2.认识词语“清脆 连忙 原来 报纸 一副 眼镜 雨衣 推车 边沿 胶鞋 面容 一份 消失 自行车 湿淋淋”。
3.理解课文,能看图片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出邮递员伯伯的外形特征。 4.A层次学生能跟读或自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逐步学会从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理解识记生字。 2.逐步学会归类,把同一部首的字放在一起。
情感态度价值观:1.像文中的“我”学习,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待人有礼貌。
教学重点:生字的学习。 教学难点:识记生字。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问1:同学们看看图中有什么?有一个人、一辆自行车。 问2:人和自行车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的。
问3:这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穿了什么衣服?男的,穿了雨衣。
问4:他和我们同学们一样大吗?还是和我们的爸爸妈妈差不多?和我们的爸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