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提纲:
试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一、序论部分 一、中心论题 二、写作意图 二、本论部分
一、如何正确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即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 (一)、从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上来分析 (二)、从我国法律规定的文义上来分析 (三)、从我国立法原意上来分析
(四)、从是否有利于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上来分析 二、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法理分析 (一)、构成交通肇事罪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量刑档次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 (三)、结果加重犯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三、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中各种情况的具体分析 (一)、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 (二)、交通肇事后被害人伤势严重不治身亡的 (三)、在逃逸过程中实施了加害行为,致被害人死亡的 (五)、行为人肇事后当场致被害人死亡又逃逸的
(六)、行为人在交通肇事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肇事致他人死亡的 四、司法实践中的定罪处罚
(一)、被害人死亡之后肇事行为人逃逸的 (二)、肇事行为人因逃逸过失致被害人死亡的 (三)、肇事行为人因逃逸故意致被害人死亡的 三、结论部分
一、因果关系理论是准确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 (二)根据因果关系的特点,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一)正确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关键在于把握逃逸行为和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内容摘要:
本文前后逻辑性的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如何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即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并运用法理知识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中出现的各种情形,如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后被害人伤势严重不治身亡的。在逃逸过程中实施了加害行为,致被害人死亡等。进行较细致的具体分析。本文还详细的论述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在司法实践中的定罪处罚。并且通过丰富的案例,对以上论点加以论证。
关键词: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过失犯罪、故意杀人、法理分析、定罪处罚
目 录
引 言 ............................................................................................................................... 1 正 文 ............................................................................................................................... 1 一、如何正确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即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 ............. 1 (一)、从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上来分析................................................................ 3 (二)、从我国法律规定的文义上来分析........................................................................ 3 (三)、从我国立法原意上来分析.................................................................................... 3 (四)、从是否有利于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上来分析.................................................... 4 二、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法理分析 ..................................................................... 4 (一)、构成交通肇事罪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4 (二)、量刑档次属于加重的犯罪构成............................................................................ 4 (三)、结果加重犯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5 三、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中各种情况的具体分析 ................................................. 5 (一)、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 5 (二)、交通肇事后被害人伤势严重不治身亡的............................................................ 5 (三)、在逃逸过程中实施了加害行为,致被害人死亡的............................................ 6 (四)、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驾车逃跑,在逃跑途中连续多次撞死、撞伤多人的........ 6 (五)、行为人肇事后当场致被害人死亡又逃逸的........................................................ 7 (六)、行为人在交通肇事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肇事致他人死亡的................ 7 四、司法实践中的定罪处罚 ............................................................................................. 7 (一)、被害人死亡之后肇事行为人逃逸的.................................................................... 7 (二)、肇事行为人因逃逸过失致被害人死亡的............................................................ 7 (三)、肇事行为人因逃逸故意致被害人死亡的............................................................ 7 结 论 ............................................................................................................................... 8 一、因果关系理论是准确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 ................................................. 8 (一)正确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关键在于把握逃逸行为和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8 (二)根据因果关系的特点,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8 结 束 语 .............................................................................................................................. 8 参考文献 ........................................................................................................................... 10
试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引 言:
交通肇事案件是常见多发案件,俗称过失犯罪之王,在过失犯罪中约80%的案件是交通肇事案件,每年有约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中,出于各种目的和动机,交通肇事之后的逃逸现象也更加屡见不鲜。正确理解和把握交通肇事案件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致人死亡现象非常严重。由于刑法条文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比较模糊,导致司法实践难于操作。因此,深刻分析和认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为的危害,严厉惩治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交通环境,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 文: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其划分为三个量刑档次,提高了其法定的辐度,尤其是第三个量刑档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为严惩该种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该条文的规定过于笼统、简单,忽视了逃逸行为的复杂情况,尤其是行为人主观罪过的复杂性,致使理论界对其产生了意见分歧。如何真确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即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四点入手,对其进行分析。
一、如何正确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即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 本人认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只适用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不包括因故意(包括间接故意或直接故意)致人死亡的情况。
(一)、从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上来分析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交通肇事阶段和驾车逃跑致人死亡阶段。第一阶段属过失肇事,大家均无异议。第二阶段是行为人发现被害人受伤后,为逃避法律责任,弃之不顾,驾车逃跑,导致被害人死亡。在这一阶段,行为人主观上又形成新的罪过,客观上又有新的行为和危害结果。刑法理论把犯罪行为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构成刑法上的不作为,须以具有作为义务为前提。这种作为的义务由来可以是法律上的明文规定、行为人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以及行为人自己先前的行为引起等。所谓来自自己的先前行为是指行为人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