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 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 . 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 . 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作者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4) 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8. (9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第 5 页 共 12 页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 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2) 从某一种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3) 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4) “白发”是全文线索,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母亲的优秀品质。
9. (20分) (2019九下·鄞州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愿意去读懂你 王小毛
我真后悔给爸买智能手机,更后悔教会他刷朋友圈。
周一,我在公司被忙碌的工作牵得团团转,郁闷地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一个上午累成狗。”几分钟后,手
第 6 页 共 12 页
机提示音响个不停,全是爸发来的超长语音。我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赶紧放下工作躲进厕所收听。
哦,原来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最后还说:“不要把自己和狗相提并论,你是狗,你爸是什么?” 我抱着手机真是哭笑不得,不知和爸从何说起。
为避免爸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此后我再发朋友圈,都会选择性地屏蔽他,仅向他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因此,爸的唠叨明显少了。
有一天天气甚好,我穿着新买的春装去公园玩,因为知道爸喜欢我参加户外活动,便拍了几张美图展示健康生活理念。爸好像一直擎着手机窥探我,整日无事可做,只等在另一头伺机而动——照片刚发好,就是一个秒赞。
可接着,我又收到三篇“深度好文”,标题大概是“小心病从脚入”“女人最怕脚受凉”“足部穴位详图”。 A.唉,真是防不胜防!为了扮潮,我特意露出一截脚踝,谁承想大好春色他不看,偏偏把注意力放到我的脚上。
我赶紧解释,气温回升,一点都不冷,街上的小姑娘都这样打扮。爸大概觉得用语音说费事,直接打电话过来。 最后的结果是我只好妥协,下午回家换了长裤、长袜,并拍照片发给他看。此后,我每天都能收到爸推送的“养生文”,感觉自己有望活到下个世纪。
十一假期到来前三天,爸一改风格,每天准时分享两篇感恩父母系列文章,接着还发来这样的语音:“女儿呀,你要是忙,就不要回来了!爸特别好……咳……咳……”
听听,我怎么能不回去?
那日下了出租车,只见爸正满面红光地在小区门口等我,一边还在和几位邻居侃大山。我主动和几位叔叔打招呼,爸对我的举止、衣着特别满意,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示好:“女儿啊,老爸给你做了一桌好吃的!”
爸的厨艺确实很好。我空着肚子赶火车,早已饿得饥肠辘辘,一见蛋黄煸鸡翅、蒜蓉开背虾、红烧排骨,我扑上去抄起筷子准备开吃,却被爸叫停:“等下!我先拍个照!”
为了取个全景,爸踩着一个小凳子,其间三次下来调整摆盘。好不容易拍完饭桌,为了凑“九宫格”,他还要拍我送他的礼物,以及我吃得满嘴流油的囧样子。他没完没了地折腾,根本顾不上吃饭。我风卷残云,吃饱喝足后,见他仍弓着身子,不停地删删改改。
我一直觉得,爸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幼稚。
印象中,爸是我周围第一个接触QQ的家长。我读中学时,有一天放假,我在电脑前和网友聊得甚欢,爸借着
第 7 页 共 12 页
送水果的机会在我身后磨磨蹭蹭半天,最后用讨好的口气问:“宝贝女儿,你能不能帮爸爸申请一个QQ号?”
当爸可以在我的个人空间自如出入的时候,我已经悄悄玩起了微博,没有爸这个“好友”跟踪,我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宣泄情绪。我原本不想让他知道,可一次亲戚聚会,表弟在饭桌上大咧咧地问我:“姐,你关注下我的微博,@我一下呗!”
我感觉情况不妙。B.果然,爸迅速从推杯换盏的氛围中抽离,一脸疑惑地问:“啥是微博?怎么关注?” 于是,我又成了爸的“特别关注”。
这些年,爸一路跟着我,从QQ到微博,再到微信,一直艰难地适应着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但他用尽全力也只做到了形式上的趋从——他其实并不懂我,更猜不透我在想什么。
爸发完朋友圈,才安心地坐到饭桌前。饭菜已凉透,我提出给他热一下,他却说:“不用热,你快去给爸点赞。” 我只好听他的话,点进他的朋友圈,手动点赞。是的,我把爸设置为“不看他的朋友圈”,因为受不了他动辄用养生好文刷屏。
点完赞,我坐在饭桌旁陪爸聊天。爸啃排骨的时候忽然想起什么,撂下筷子问:“你不会真想把肉肉炖了吧?” 唉,我不知该怎么跟他解释,毕竟,他能理解的网络词还停留在“给力”这个层面。 我说:“老爸,我们这代人的表达方式,不是你想的那样严肃。”
爸的脸红了,憋了很久,才说:“你什么事都不跟爸说,爸只能自己想办法去了解。”我心里突然不是滋味,假装埋头刷朋友圈,内心早已波澜四起。
妈去世早,是爸把我拉扯成人。我知道爸爱我,但我总觉得在这世上没有可以倾诉少女心事的人。后来,相继出现的各种社交工具给我的情绪一个出口,我和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谈烦恼、聊困惑。爸担心我,但我什么都不愿意和他讲,他能做的,便是努力融入我的世界,跟在我的身后,捕捉我喜怒哀乐的蛛丝马迹。
爸在QQ上,只与我一人聊天;爸的微博,只关注我一人;爸在微信上倒是偶尔和亲友交流,但把我设为置顶聊天对象。翻一翻我们俩的聊天记录,每次天气突变、流行病来袭……他总是兴师动众地搬运一堆文章,希望能帮到我,而我的回复,永远都是简单的几个字或者表情。
隔日早餐时间,我发现爸坐在桌前看手机。许久,他才笑着说:“哈哈,累成狗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爸又开始学网络用语了,看他认真记录的样子,我不想再做他特别难懂的女儿。 回到自己的小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整理网络用语,逐条解释,给爸发过去。
第 8 页 共 12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