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贸易条件 一、名词解释:
1、贸易条件: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事的交换比例。 2、各类贸易条件指数:计算题。
3、罗勃津斯定理:在商品 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
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4、贫困化增长:当一个国家传统出口产品的供应 量急剧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
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到使这个国家收到损害的地步。
5、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比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得快的
技术进步。
6、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比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得快的
技术进步。
二、思考题
1、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理论上的贡献和局限性何在? 1)主要内容为三点: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
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
2)贡献:指出了国际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回答了李嘉图没解释的问题,对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做了必要补充。
局限:1、陷入了循环论证。国际交换比例与相互需求之间相互影响,因
此难以断定谁是主导因素。
2、只能说明经济规模相当,而且双方需求对国际交换比率给予重
大影响的两国贸易,这种现象不具有普遍性。
3、以物物交换为前提,与现实大相径庭。 2、试述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对贸易格局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贸易格局的影响:在商品 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
某一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替代进口的经济增长会改善国家的
贸易条件,而扩大出口的增长会使国家贸易条件为恶化。
3、什么是贫困化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 贫困化增长:当一个国家传统出口产品的供应 量急剧增加时,它的国际市
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到使这个国家收到损害的地步。
2)增长只发生在出口部门,一国极端缺乏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力,以致新增资源
只能进入出口部门,出口扩张减少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外国对本国所增长 的出口的需求几乎无弹性。
4、技术进步有哪些类型?它们对贸易条件有什么影响?
1)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
2)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增加。如果为出口产
品则会导致贸易恶化,如果为进口竞争产品则贸易条件趋向改善。 2、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产量增加。如果为出口产
品则会导致贸易恶化,如果为进口竞争产品则贸易条件趋向改善。 3、中性技术进步会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产量增加,对一
国贸易的影响主要看何种要素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
5、试述关税政策对一国贸易的影响。
1)对于贸易小国而言,该国的进口量变化不能影响世界市场价格,这样,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的幅度等于关税税率,关税全部由进口国消费者承担,贸易条件不发生变化。
2)对于贸易大国而言,征收关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同时,国际市场价格下跌,价格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加在一起才等于进口关税税额;即大国向出口国转移了部分关税。并且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
6、试述“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后期辛格又对其进一步作了哪些发展? 1、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为中心,控制着由发展中国家组成
的外围地带。唯有中心国家能够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外围国家只能顺应中心国家的发展而发展。这种依附关系在国际贸易方面表现为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经常性的国际收支逆差。
2、1)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甚于发达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
的恶化。
2)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也甚于发达国家。 结论: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贸易过程中的贸易条件恶化不仅表现在传统的初级产品对制成品贸易领域,而且表现在初级产品对初级产品、制成品对制成品贸易领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全面恶化了。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 一、名词解释:
1、自由贸易政策:政府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不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
口商提供各种特权和优待,力图消除各种贸易障碍,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地输出和输入,在世界市场上实行自由竞争与合作,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合理配置。
2、保护贸易: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
市场不受或少受外国的竞争。同时,政府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实行补贴和各种优待,以鼓励出口。
3、超贸易保护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是指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国内市场的垄断
价格和夺取国外市场而采取的一种侵略的对外贸易政策,又称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4、管理贸易制度:它是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
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国际贸易 体制。
5、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
想和政策体系。
6、幼稚工业:幼稚产业是一国受到强有力竞争且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也就
是那些尚不成熟,经不起外国竞争冲击的企业,也属于朝阳企业。
7、新贸易保护主义:
8、战略性贸易政策: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
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府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二、思考题
1、什么是超贸易保护政策?它与一般的贸易保护政策有什么不同?
1)超保护贸易政策是指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国内市场的垄断价格和夺取国
外市场而采取的一种侵略的对外贸易政策,又称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 2)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从幼稚工业到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从培养竞争到鼓励垄断
3)从保护转入进攻—从防御性限制进口到扩张市场
4)保护的阶级利益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 5)保护的措施多样化——关税、各种奖出限入措施 6)组成货币集团,划分世界市场
2、试述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加以评论。
1) 1、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的政策:一是管制金银货币;二是实行对外贸易的
垄断;三是制定发展本国航运业的法律。
2、奖出限入的政策:对进口货无一例外地征收重税,但对原料则免税进口。在出口方面,主张阻止原料或半成品出口,奖励制成品出口,对本国商品的出口给予津贴,降低或免除对一些商品的出口关税。 3、管制本国工业,鼓励和扶持幼弱工业的政策。
2)重商主义实际上只是一种经济思想,并未形成贸易保护完整的理论体系。即
使这样,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的政策措施对当时欧洲各国的对外贸 易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及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从而 对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试评述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 1、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在面临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如何运用保护贸易的政策
措施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保护贸易理论。 2、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德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势力的斗争。
3、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贸易政策提供了借
鉴和启发。
4、对生产力这个概念理解是十分错误的,对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的
分析,也很混乱。
5、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是错误的,歪曲了社会经济发
展的真实过程。
6、具体运用的缺陷在于:幼稚产业标准的确定比较困难;并且一国贸易政
策的制定必然受到其它国家的影响,不能独立自主地确定保护的对象、保护的水平。
4、如何正确评价保护贸易理论的政策主张?在哪些方面它是合理的?
1.保护贸易政策的立足点在于保护和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发展生产力,以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着眼于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考虑的是经济成长的长远利益。
3.为了保证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平稳性,维护本国经济运行的稳定而实行保护政策。 4.考虑到贸易利益的分配以及贸易对各利益集团收入分配的影响而适当采取
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当的、合理的。 5、试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特点:1、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2、限制进口的措施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3、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由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4、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 5、新贸易保护主义使贸易上的歧视性有所增强。
影响: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国际贸易矛盾,保护各国的新兴产业。
2、提高了贸易保护程度,延缓了贸易自由化进程。 3、扭曲了贸易流向,妨碍了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 4、增加了价格上涨的压力,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5、加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
6、导致贸易摩擦增多,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6、什么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其如何加以正确认识和评价?
1)“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2)积极: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精巧地论证了一国可以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实行贸易干预政策,通过转移他人经济利润来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2)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是从现实世界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状况中提炼出来的,它试图设计出适宜于产业内贸易的干预政策,以改善受到扭曲的竞争环境,使市场运行处于次优境地,因而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3)从方法论上看,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广泛借鉴和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博弈论的运用应该说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消极:
1)未就政府的贸易干预和补贴给出任何总的通用的解决方法,其成立亦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一旦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背弃自由贸易传统,采取富于想象力和进攻性的保护措施,劫掠他人市场份额与经济利益。往往使它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加以曲解和滥用的口实,恶化全球贸易环境。
3)在研究方法上,该理论还缺乏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政策干预效应的统计分析,需要进行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4)即使通过战略性的贸易政策的实施,使某个产业取得了成功,但另一个问题是该产业的发展是否以其他行业的受损为代价,是否造成了国内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应予注意的。
三、案例分析 进口棉掠走中国农民180亿元 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 一、 名词解释 1.倾销与反倾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