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等学习方式,转变观念,进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及习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活到老,学到老。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就是老师在讲台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绘声绘色地讲,学生在下面聚精会神地听,两眼目视前方,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即学生只要听就行,这是古老的理想化教学模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没有教出来的科学家,只有钻出来的天才。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责任,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推动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活跃思维,激发灵感,彰显个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及主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学到手。如学习“直线与圆的方程”这章,
上课开始给学生一个圆的图形,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说出圆的特征,进而探究、归纳、总结得出圆的概念及其性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课前一定要准备充分,对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推敲深刻,并且设想问题,预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着你的思路前行,同时对于课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要有必要的心理准备,万一学生思维发散开来,偏离了你的思路,你必须不着痕迹地再引回来,这对老师的基本功及备课都是很大的考验。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纵观现在的好多老师,只是一味抽象地给学生讲解某个题怎么去做,某个题型怎么去思考或者把课本的概念照本宣科地给学生叙述一遍,这都是不可取的,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例如,讲函数方程的解法、函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等,给学生一种数学就是单纯的数的运算,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为了将来考个好大学,为了将来的生活被逼无奈地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产生数学“无用论”,认为学不学数学对他来说无所谓,这是很可怕的思想,这样有可能使学生不再学习数学,甚至讨厌数学,这就出大问题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灌输、渗透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一切问题都与数学有关的思想,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