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幼儿园与学校不同,德国的学校几乎都是公立的,不收费的,但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要根据家庭收入的多少来收费。 在德国幼儿园实行双向管理。其一,从主办部门和政府的关系来看,其一,从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来看,两者的关系的通过合同来体现的。
二、德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学前课程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确定了初级教育改革的目标后,在学前教育研究方面,出现了以功能论、学科论和情境论为代表的学前课程理论 1.功能论
功能论的目的在于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联系材料,使儿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2.学科论
学科论的宗旨在于:以科学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3.情境论
情境论起初以滋么尔为首的穆尼黑青年
研究进行的“社会学习”课程研究和莱茵兰—法尔茨和黑森两个州进行的“模式幼儿园”研究为发展的基础。在理论上则以德国教学改革倡导者鲁宾逊和巴西现代民族教育家费瑞尔的教育思想为理论思想基础。
情境论的主要特点是:(1)以儿童的生活情境为中心。(2)社会学习和知识学习相结合。(3)建立混合组以取代传统的同龄组。(4)家长、邻里和其他成人的积极参与。(5)教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也可以在其他社会团体和教育机构中进行,从而充分发挥非专业教育者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6)灵活的教学安排。(7)将幼儿园变成儿童的生活环境,即儿童的活动场所的设置要符合开放式教学原则,使每个儿童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 德国学前教师训练有三个不同的层次:训练学院、技术学院和大学。
第四章 美国学前教育 第一节
美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19世纪美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最早的学前儿童的教育机构是在欧
9
文影响下出现的幼儿学校。在欧文的幼儿学校引入美国之前,裴斯泰洛齐的家庭式教育流行。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共产主义公社“新和协村”的教育机构中,设有幼儿学校。在他的影响下,儿童生活的联系。希尔是这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他还依据霍尔关于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先发展的理论,设计发明了一种后来叫被称作“希尔积木”的大型积木。 (三)
昙花一现的“蒙台梭利热”
许多州都建立了幼儿学校。
19世纪50年代,德国移民将福禄倍尔式的幼儿园传入了美国。1855年,玛格丽特.舒而兹在威斯康星州的瓦特镇创立了美国最早的幼儿园,招收的都是德国移民的孩子,教学用语也是德语。
1860年,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博迪在波士顿创办了美国的第一所英语幼儿园。在美国人看来,她才是美国幼儿园的真正奠基人。1868年,在波士顿出现了美国的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1873年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出现了美国的第一所幼儿园。
二、20世纪上半期美国学前教育 (一)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
运动目的是要摆脱幼儿教育中福禄倍尔正统派的形势主义,弘扬福禄倍尔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加强幼儿教育与社会生活及
1910年。,意大利女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得新教育方法传入美国。 (四)
保育学校的传入
在20世纪的第一十年,美国出现了保育学校运动。和慈善幼儿园有所不同的是,这次运动的主要对象是中产阶级的母亲河儿童。1915年,第一所保育学校在美国建立。1919年美国第一所公立常设保育学校成立。在20世纪年代,主要有三种形式的保育学校:家庭托儿所,儿童福利托儿所和研究性的学前教育机构。 三、20世纪下半期美国学前教育 (一)50—80年代初的学前教育 1.先行计划的实施
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先行计划,这是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的一项重要计划。联邦政府明确规定,先行计划至少要以90%以上的生活在
10
贫困线以下的家庭的3—5岁的儿童为对象。先行计划的目标是:(1)改善儿童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技能。(2)增进情感和智力发展。(3)改善认知能力,尤其是运用语言和概念方面的技能。(4)建立能使将来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态度和信心。(5)帮助儿童与其家庭建立联系,反之,亦然。(6)帮助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发展对社会有责任的态度,同时鼓励社会帮助穷人。(7)增进儿童和家庭的自尊和尊严。
第二节
美国学前教育现状
一、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及其管理 二、 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
目前,美国学前教育的课程模式包括:海伊斯科普认知取向课程模式、银行街模式、直接指导模式、发展适宜性课程、显性课程和零点计划课程。
零点计划课程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项目,其课程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加德纳和费尔德曼的多元智力理论,课程使用范围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人至少有七种智能:语言的、逻辑数理的、音乐的、空间的、
身体运动的、人际关系的、人格的。 在零点计划中,各个活动都是在不同的学习区域中完成的,如自然区、木工区、美术区等
零点计划试图建立以下三个桥梁:在儿童的好奇心和幼儿园课程之间和外部世界之间。
三、 家长参与与家长教育
幼教机构家长工作的内容包括:家长参与、家园联系和家长教育 四、 美国学前儿童教师培训
美国托幼机构的教师要求中学毕业人教育学院接受3-4年的专业培训,学院所要求的3年课程并获得教师合格证以后才可以当教师,然后再学习第四年的课程获得学士学位。
第三节
美国学前教育改革动向
一、 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特点
1. 美国联邦政府与国会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加强立法,不断增加投入。 2. 美国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也日益增加
3. 美国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但其教育
11
并非全部市场化,托幼机构也并非全是私人办的。
第六章 日本学前教育 第一节 日本学前教育沿革 一、 战前日本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这是日本近代学校制度的发端,标志着日本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教育改革。
1876年,文部省决定成立以培养幼教师资为目的的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并建议女子师范学校内建立附属幼儿园。于是,日本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东京女子师范附属幼儿园正式开办。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实际教育工作完全受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德观点的影响,以“恩物”为教材进行教育,按科目分类教学,开设的科目有:生活、美感和知识等。 1890年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间托儿所在新泻市成立。
1899年在东京的一个贫民区设立了“双叶幼儿园”,这个幼儿园历经百余年,至今仍然存在,但改名为“双叶托儿所”。
早在1882年文部省就规定幼儿园的保姆必须是“具有小学教育资格的女子,或是得到其他府县知事许可者”而到了这时期,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保姆培养机关:一是以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开设的保姆练习科的方式进行培养。二是利用类似保姆见习生的简易方法进行培养。三是基督教系统创办的保姆培养机构。
二、战后日本学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日本幼儿园和保育所在战后的废墟上得到迅速普及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法律、法规的保证
《学校教育法》确认幼儿园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一环,规定幼儿园是受文部省管辖的正规“学校”的一种,一满3岁至小学就学前的幼儿为教育对象。 二是经济上的保障
1946年公布的《生活保护法》规定保育所得费用由国库负担80%,由府县负担40%。1974年制定公布的《儿童福利法》强调保障所有儿童的福利,宣布将战前的“托儿所”改名为“保育所”,受厚生省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