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颢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
为晋城令,富人张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门曰:“我,汝父也。”子惊疑莫测,相与诣县。叟曰:“身为医,远出治疾,而妻生子,贫不能养,以与张。”颢质其验。取怀中一书进,其所记曰:“某年月日,抱儿与张三翁家。”颢问:“张是时才四十,安得有翁称?”叟骇谢。
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有耻。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
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
曹村埽决,颢谓郡守刘涣曰:“曹村决,京师可虞。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当为,盍尽遣厢卒见付。”涣以镇印付颢,立走决所,激谕士卒。议者以为势不可塞,徒劳人尔。颢命善泅者度决口,引巨索济众,两岸并进,数日而合。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
1
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汝南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习,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秦、汉以来,未有臻斯理者。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七)
思考与学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有老叟踵门 踵:至
B.曹村埽决 埽:用埽料筑成的堤坝 C.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愿:愿意 D.京师可虞 虞:忧虑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之亲戚乡党 乡党:乡里,同乡 B.旌别善恶 旌别:识别
C.中外皆不以为便 中外:中外各国
D.盍尽遣厢卒见付 厢卒:即“厢兵”,宋诸州的镇兵,主要充任劳役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
① 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 ① 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① 召父老与之语
① 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叟)取怀中一书进
B.(程颢)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 C.暇时亲至,(程颢)召父老与之语 D.安石方怒言者,(程颢)厉色待之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为纠纷到县里来解决的,程颢一定把孝悌忠信的道理讲给他们,告诉他们侍奉父兄长上的道理
3
B.程颢治下的每个乡都有学校,对学校中儿童读的书,他都亲自为他们校正句读,并选择那些优秀的子弟,聚拢起来教授他们
C.面对王安石的声色俱厉,程颢慢慢进言道:“天下的事情不是一家的私事,希望能心平气和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D.程颢天资过人,修养有方。他广泛地学习诸家学说,反复探求并最终得到了六经要义。秦汉以来,没有能悟到这个道理的
答案与提示
1.C(希望) 2.C(朝廷内外)
3.C(①中“以”作介词,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①中“以”作连词,所连接的两项,前项是后项的方式。①①中的“之”都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
4.D(安石)
5.D(应该为“秦汉以来,没有达到他的理学境界的”) 译文
程颢字伯淳,世代居住在中山,后从开封迁居到河南。
程颢做晋城县令时,有个张姓富人的父亲死了,一大早就有个老头子自至门前说:“我是你的父亲。”张姓富人惊疑不定,两人一起来到县衙。老头子说:“我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