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 学科基础——行为科学(“科学管理”、“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 ? 产生:20世纪60年代中 ? 发展阶段
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及后来的XY理论阶段 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组织行为的阶段
? 理论源泉: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
2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①组织:在群体基础上形成的,由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组建起来的一个社会结构单元。 ②行为:是指人和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③组织行为:是组织成员履行其在组织中的地位或身分所规定的相应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一种角色行为。
3.组织的共同特征:组织目标、组织结构 、 组织资源、环境互动
4.组织的类型:按规范程度划分;按作用领域划分;按组织目标: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
5.公共组织以维护、实现和发展社会全体公众的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如: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共财政、公共伦理、公共产品) 6.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 社会利益 —— 私人利益 ? 纳税 —— 埋单 ? 公共权力 —— 协议性权力
? 社会全体成员 —— 特定服务对象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个体、群体、组织
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实地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调查法(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心理测验法、定性与定量法、情景模拟法、案例法、系统法
9.组织分析层次:环境——组织——群体——个体
10.行为是指人和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观点:华生主义S——R;新华生主义 S—O—R;勒温观点B=f( P·E ) )
11.个体行为规律:①刺激出现②个体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的影响;③个人对刺激的解释作用;④产生行为
12.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特点: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久性。
13.知觉: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或对象各部分的组合特点
②兴趣、需要和动机、情绪状态、人格、知识和经验
14.个体行为规律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连续原则
15.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类型: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
16.社会知觉偏差影响因素: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期望效应
17.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类别:内因和外因(海德)
18.(维纳等)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 内因 —— 外因
努力、能力 任务难度、机遇
? 稳定 —— 不稳定 能力、任务难度 努力、机遇
? 可控 —— 不可控
努力 任务难度、机遇、能力
19.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从知觉到决策的过程,知觉(存在的问题,获取、解释和评估信息)决策:制定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
20.主导知觉类型与派生知觉类型:
主导:感觉型、直觉型、情感型、思维型
派生:感觉思维型、直觉思维型、感觉情感型、直觉情感型
在信息收集方面:感觉型——依据事实和已有经验行动,缺乏灵感和想象力
直觉型——依靠预感和想象力解决问题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缺乏耐心 在信息评价方面:情感型——以他人的感受作为自己的行为尺度,深受周围人的喜爱 思维型——以客观事实和普遍价值观为准绳,死板、生硬
感觉思维型的人,为了确保恒定目标的达成,总是力图建立起为己控制的秩序,在做出决
定之前会尽其可能地了解相关事物的所有信息。因此而忽略了创新。
直觉思维型的人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案,乐于并善于从事创造
性的工作。
感觉情感型的人能够敏锐地觉察到细节问题,并善于运用圆润的人际关系化解僵局,能妥
善地解决问题。
直觉情感型的人能够凭借其所具有的领袖魅力激励群体,喜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一方
面,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的忍耐以便伺机而动。
21.理想的决策模型:判断决策需要、确定决策标准、设立备选方案、进行方案评估、选
择最佳方案、具体实施
22.个性是指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 特点: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
结构:个性包括①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与价值观②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23.个体与个性:人有自然实体与社会实体之分,(自然实体通过社会社会实践变成社会体),
会实体的心理特征构成个性,每个社会实体都有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的根源
①物遗传因素(人的智力、气质与遗传有更高相关性;人的性格与后天环境有更高相关性) ②环境和教育因素(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自然因素等) ③人的主观因素(自我意识等内因)
24.气质—— 性情
是一个人在他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某些关于速度、强度、稳定性 、灵
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由此形成:
多血质——活泼型 胆汁质——兴奋型 粘液质——安静型 抑郁质——抑郁型 气质的应用:①管理者必须对气质有科学的认识、②工作安排上要尽量做到气质互补、③激励工作中应注意气质问题
25.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分类:内向型与外向型;独立性与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与意志型
26.性格与气质的差异:
性格:①后天形成,可以改变②内容侧重于社会意识,有好坏之分③没有性格相同的人 气质:①先天遗传素质,比较稳定②内容侧重于生理意义,无好坏之分③有气质相同的人
27.人格:主要包括性格与气质
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16种人格特质、“大五”人格特质 人格类型理论:A-B型人格、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MBTI心理类型测量
28.不同类型管理者性格类型的比较(组织人事工作、营销管理工作、财务工作) 共同之处:都有较高的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
差异: 人事管理者:外向、开朗,讲实际、工作原则性强而不留情面,有保守倾向 营销管理人员:外向、开朗,冒险敢为,有广泛的社会联系
财会人员:内向、严谨,细心敏感、独立性较高
30. 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 现实型(R):喜欢做使用工具、实物、机器或与物有关的工作。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研究型(I):喜欢各种与生物科学、物理科学有关的活动。生性好奇,勤奋自立。 艺术型(A):喜欢不受常规约束,以便利用时间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天资聪慧,创造性强,不拘小节,自由放任。 社会型(S):喜欢参加咨询、培训、教学和各种理解、帮助他人的活动。爱好教师、护士、律师一类的职业。乐于助人,友好热情。
企业型(E):喜欢领导和左右他人。雄心勃勃,友好大方,精力充沛,信心十足。 常规型(C):喜欢做系统地整理信息资料一类的事情。爱好记录、整理文件、打字、复印及操作计算机等职业。尽职尽责,忠实可靠。 29.大五性格因素
30.31.能力——个体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者说是个体掌握和运用知识与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类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力与操作能力、再造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优势
能力和非优势能力
能力的量的差异:一般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特殊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的质的差异: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
32.能力与管理 ① 管理者的能力要求 ② 人事安排上的能力问题(能力的个体差异;人尽其才、权能相称;能力结构的优化;教
育培训)
33.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并渴求他们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起源: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对象: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基本需要层次:①生存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 需要→动机→行为 (动机是引起动作、产生行为的心理动力。)
34.态度—— 个体对一类人或社会事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心里成分:①认知: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识、信息理解和看法等。②情感:个体对某一态度对象的内心好恶体验。③意向:个体对对象可能做出的行为的准备状态。
35.价值判断:实用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