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2五言古诗 卷一○
8 綦毋潜
【作者介绍】
綦毋潜(691年-756年),字孝通(一说季通),虔州(今
江西省南康市)人,唐代诗人。他十五岁即游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开元十四年进士及第,历任宜寿尉,左拾遗等职,入集贤院待制,后因兵乱而弃官归隐。他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被赞为‘‘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王维)一路人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释】 若溪, 今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下, 当时多为隐士之居。
【赏析】 全诗似在写‘‘幽意’’,但这不可能纯指清幽的境地,结合诗尾可以看出。
此诗开篇极佳 ,中写景物可圈可点, 但结句写的过白 ,收束不够有力 ,也不能余味隽永。
常 建
【作者介绍】 常建 (708—765年), 字号籍贯不详, 唐代诗人。 他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中进士 ,与王昌龄同榜, 至唐代宗大历年间才授盱眙尉,仕途很不如意 ,于是放浪形骸 ,来往山水名胜, 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鄂(武汉市武昌区) ,招王昌龄、张偾共同隐居。他的诗作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宿王昌龄隐居
青溪深不测, 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 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 ,西山鸾鹤群。
9 岑 参
【作者介绍】 岑参( 约715-770年) 字号不详 ,原籍
南阳, 迁居江陵, 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他于天宝三年( 744年) 登进士第, 授又内率府兵曹参军, 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兼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天宝十年( 751年) ,归长安, 与杜甫、 高适等游 。十三年( 754年) ,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 安史之乱起 ,岑参东归勤王。 杜甫等推荐他任右补阙, 由于频上封章, 指述权’’ 而改任起居舎人 。不足一月, 即贬为號州长
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 库部郎中, 嘉洲刺史等职, 罢官后客逝成都舎。
岑参早期诗作多为写景, 抒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 且语奇体峻、 意境新颖。 后来的边塞生活, 使他的作品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成为边塞诗作的基调。既歌颂了唐军的勇武战功, 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晚年诗歌则感时伤乱, 渐趋消沉。 入蜀后, 山水诗更添奇壮特色, 但也渐露出隐逸思想。
与高适 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聳天宫。 登临出世界, 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 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 ,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 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 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 ,宫观何I玲珑。 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 万古青蒙蒙。 静理了可悟 ,胜因夙所宗 。誓將挂冠去, 觉道资无穷。
1高适, 字达夫 、仲武,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注释】○
2慈恩寺 ,它在长安城内, 是高岑参并称 ‘‘高岑’’.○
宗李治为其母长孙皇后所建 ,浮图又叫浮屠, 即佛塔, 慈恩寺塔乃玄奘法师所建 ,共七层, 高三百尺, 今叫大雁塔。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 岑参当时正在长安 ,与高适、 杜甫 、储光羲、 薛据等登大雁塔, 各赋诗以志, 历
来以杜诗为第一, 岑排第二 ,杜胜在立意。
岑诗想象奇特, 气概恢宏, 旁人所不及。 开篇即以 ‘涌出’ 二字突出塔势, 卓然傲立, 似有其神, 而非一件无情之物。 继而想象塔高直插天宫, 登塔即似出离世界, 游于天外。然后再写登高所见 ,飞鸟在下, 惊风袭来 连山若波涛 奔走似朝东, 竟能赋予静态的山峦以强烈的动感, 旁人恐怕难以想及,更不敢用。
群山之后, 再写驰道, 写道旁宫观, 景物历历, 层次分明。 再从宫观联想到 ?五陵北原? 转折的非常自然 ,不露痕迹 。五陵北原’ 之下, 才是诗人咏此本意; 古来帝王都化做黄土, 如今连陵墓都绿树成荫, 道旁的宫殿都显的小巧玲珑 ,正如古语所云 ?暮本拱矣? 帝王尙且如此, 更何况平常人呢, 再如何努力, 如何奋斗, 到了不过一杯黄土罢了, 俗尘烦忧 ,究竟有什么意义。
诗人就此生出世之道, 一是道家, 二是释家。从艺术来讲末几句, 与前几句难以浑然一体, 所以此诗要落后于杜诗。
10 元 结 ○
【作者介绍 】 元结 (719-772年),字次山 ,号漫叟, 河南鲁山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 他于天宝十二载 753 年 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