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境域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区域经济和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冲击,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立足于高职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特殊视角,分析了在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在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区域经济发展;高职人才培养;科学发展
2008 年10 月19 日,在深圳召开的“2008 中国市长论坛”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时指出,我国内部消费不足故而必须依靠出口保持经济增长,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是出口外向型经济,出口贸易拉动国内工业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外部市场的依存度较高。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出口经济冲击最大,如广东省当年加工贸易就回落了33.3%。[1]这一影响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危机直接危及到外向型经济所依赖的国际市场,二是我国经济到了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的时候,优化产业结构,内向型经济发展是目前的必选项之一。这是危机境域中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在这一点上苏州经济的发展较早地实施了产业结构优化战略、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因而在危机到来之时较好地发挥出了免疫力。
一、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危机境域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根据历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我们可以看到苏州市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首先是第三产业逐渐壮大。产业结构调整是未来50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两大战略目标之一,三次产业调整的目标分别是4:26:70。2006 年至2008 年苏州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9:65.4:32.7,1.7:63.7:34.6,1.6:62.0:36.4。数据表明,2006 年以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三产业稳步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5%、1.9%、1.8%,至2008 年底已达到2436 亿元,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其次,民营企业力量逐渐强大,从资本构成来看,民营资本也呈现壮大之势,2006 年至2008 年分别为2302.12亿元、2851 亿元、3418.02 亿元,企业数也从2006 年的11.01 万家增至2008 年的14.13 万家。
再次,高新科技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十五规划以来,以电子信息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科技产品一直占有苏州出口总额的半数之强。电子信息、通信设备、计算机、电气机械制造及化工等高端技术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2006 年,电子信息业成为支柱产业,全市1100 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57.80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7.1%,比重比2005 年提高1.8 个百分点。2007 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