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6 15:57: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星火可以燎原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一 教学片段实录

师:来,我们一起将“见渔人,乃大惊”这一段齐读一遍。开始——

生齐读。师投影问题: 1、谁在“叹惋”?

2、请你用“第一人称”叙述“叹惋”的内容? 读完。

师:这里面有一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大家说说,谁在“叹惋”? (一会儿后。)

生1:我认为是渔人。 师:理由呢?

生1:因为渔人看到了外面复杂的世界,而他进到桃花源以后,看到的却是一片平静的景象,他为桃花源里的人没有经历战乱没有看到外面多彩的世界而“叹惋”。

生2:我认为是桃花源里的人。——因为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非常安定,现在却听到了外面乱七八糟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感到“叹惋”。再说,这句话中的“此人”就是指渔人,是他讲给桃花源里的人听的,桃花源里的人听了以后才会这样反应。 生3:(不等老师作评点)我认为应该是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

师:刚才的两个同学讲得很有道理,你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那你能不能向大家详细地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3:因为“皆叹惋”的“皆”是“都”的意思,说明包括了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还有,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那么好,却听到外面是那么乱,所以惊讶;而渔人生活在战乱当中,却碰到了这么一个好地方,所以也感到惊讶。 (有人鼓掌。)

师:我也同意钱红萍(生3)的看法。大家看,“叹惋”一词是“感叹惊讶”的意思,从桃花源里的人这个角度看,他们感叹的是他们竟然有这么多事情不知道,惊讶的是外面的人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渔人这个角度看,他惊讶的是在这么样的一个社会里,却还有这么一个安定美好的地方,感叹的是外面的生活太不安定了,或是像刚才有的同学说得那样,他感叹的是桃花源里的人没有看到外面多彩的世界。——好,我们理解了是谁在“叹惋”了。下面请你用第一人称叙述“叹惋”的内容,但要注意你所选取的角度——你选的是哪个人物,然后用这个人物的口吻去说。

一会儿后,有几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后分别选取渔人或村人做了叙述。……正在大家感觉没有什么新鲜的话好说的时候,我又看到一个同学举手了。

生4:老师,我觉得呀,渔人看到桃花源那么好,他为什么不留下来呢?村里人听到外面这么糟糕,为什么不挽留渔人呢?

听到这个问题,我一怔,略思考了一下,笑着说:“葛忱婷(生4)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干脆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一下,怎么样?”话音刚落,就有好几个同学举手。

生5:这恰好证明了桃花源里的人根本不好客,要是好客的话…… 生6:谁说他们不好客?那怎么会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呢? (掌声。)

生7:我也认为桃花源里的人是不好客的…… 生6: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请他去吃饭?

生6快速地打断了生7话,其他同学也跟着笑起来。我用手示意大家要尊重发言的同学。

生7:他们请他吃饭,是为了向他询问外面发生的事情。 (掌声又起。)

生4:我认为陈海良(生7)是错误的。既然是问话,请一餐就够了,为什么还要“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有很多问题要问。”不知是谁插了一句嘴。

师(笑):关于这个问题,各有各的理由。既然这样,我不妨结合全文来探讨一下,看看渔人不愿留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桃花源里的人不挽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8:我认为渔人不是不愿留下,他看到桃花源里那么好,肯定也想把自己的老婆孩子带到那里去,他自己先出来,然后再想办法进去,所以他出来后“处处志之”。

(掌声再起。)

生9:我看渔人出来不是要带自己的亲人进去,他跑到太守那里去报告,是为了领赏。甚至想搞破坏,说不定还要带兵去攻打那里。

生10:这个渔人也够坏了,自己出来到处做记号,好让人发现,还要报告太守。怪不得后来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活该,这是报应。 (掌声四起。) 掌声刚停下又响起来了,原来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了,是班上的“捣乱分子”,上课基本不怎么认真听讲的。

生11:渔人不愿留下来是因为他考虑到做人不光是为了自己,他出去是希望带领更多的人离开那个不好的社会,到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去。 师(笑):很多同学对渔人是批判的态度,而他(生11)却对渔人作了高度的评价。看来只要认真听别人讲,肯动脑筋,就会有独到的见解。

(生11 还没落座,又是一张掌声。)

生12:我认为好客并不一定非要去挽留别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说明他们是好客的,但他们也不想外人来打乱了他们的安定的生活,所以桃花源里的人没去挽留渔人。没有挽留客人,并不等于他们不好。

师:俞华菲(生12)又为桃花源里的人没有挽留渔人找到了新的理由。 ……

窗外有人影走动,我问是不是下课了,有学生告诉我早就下课了。我只好草草地作一个小结:“今天大家争论得很精彩,这篇课文为什么有这么多疑问,只证明了一点,说明它是一个谜,一个梦。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谜一个梦?我们明天再接着探讨。今天就讨论到这里。下课。”

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的第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主要用来疏通文言字面和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这为后来的大讨论作了铺垫。我原来的设想是在第三课时对文章作深入的解读和挖掘,没想到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最后全班几乎围绕“渔人为什不愿留下,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不挽留”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导致后来下课铃声响了都没听到,甚至还拖堂了五六分钟。但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下面我想就这堂课写一点简要的反思:

1、要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说是这么说,但真正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是非常难的,甚至仍然是教师一言堂的结果。怎样做到让老师少讲,学生多讲,除了设计上要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灵活多变。因为班上的学生多,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并不意味着这堂课就上得好,学生就会按照这个设计走下去,学生就会学到很多东西。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怎么煞费苦心,也没有想到要上得如何精彩。只是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一点想法就让他大胆地去说出来,并鼓动他多说。说得越多,出现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性就越多,值得探讨的价值就越大,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越深入。这样的课堂虽然有些乱,但乱得有价值,乱得有味道。

2、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课堂交给学生了,课堂就会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捕捉到学生在探讨或争辩过程中碰撞出的火花。当学生4在静心地听其他同学叙述渔人或桃花源里的人的“叹惋”时,她就想到:既然外界这么动乱,桃花源又这么好,渔人为什不留在里面?既然桃花源里的人这么同情渔人,为什么不挽留住他?这个问题是其他学生和老师都没想到的。如果老师认为这样的问题打乱了教学思路,不予理睬,或者轻描淡写地敷衍过去,继续进行后面的教学内容,就不会有围绕这个问题的精彩辩论,也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要善于推动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出这样的毛病,只说出其然,而不说出其所以然。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追问,让其他还没理解的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当问是谁在“叹惋”时,有学生只告诉了结果,如果老师不追问,其他学生就不会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后面的学生也可能

跟着出现同样的问题。当学生对问题比较含糊时,老师也需要推动学生的问题。在很多学生只是围绕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邀请渔人吃饭来争论的时候,如果老师不及时将问题整理一遍,这么一个颇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可能搁浅,也就不可能在后面开展更大范围的讨论了,学会从全文来找依据,结合文章全面来理解。

4、要适时激励学生。很多学生对语文课不大感兴趣,就是因为他们对语文课很“熟悉”,听是那个样,不听也是那个样,听不听无所谓,对考试影响不是很大。生11原是班上的一个问题学生,有名的捣蛋鬼,经耐心教育转变很大,在班上我经常表扬,这次他一反常态,也参与讨论,而且想法不一般,真是难能可贵,我又适时给予肯定,对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定促进作用。

总之,只要老师细心注重课堂动向,呵护好每一个闪现的火花,并及时添柴加油,也就可以把课堂变成燎原之势。

搜索更多关于: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的文档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6scr6nraw5s23r4b01m9s4tl8lgrm00e5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