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反思
每个人所接受的语文教育都不尽相同,因而对自身的影响也各有迥异。语文教育是复杂的,与数理化相比,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更深远。在今天,我们业已建立起一个共识:语文教育不单是一个知识体系,同时也具有构筑心灵、塑造人格和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语文贯穿受教育者的身心。 一、回顾过去的语文课堂
回想起来,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自入学至今,是逐步趋于程式化的知识教育,并非文学的审美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德育教育。因为当时多数教师太重视知识的讲述,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
小学课堂,老师还会考虑一定的生动活泼性,当然这和受教育对象是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有关。比如让大家扮演角色或有感情的朗读,来对课文理解和记忆。印象中,最初的语文课堂比较活跃有趣,大家都积极配合老师,勇于回答问题,也许因为刚刚展开对新知识、新世界的学习和探索,大家最初的兴趣和激情都很高涨。课堂上,同学们一旦得到老师的肯定,迅速像打了鸡血,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在完成既定教学计划时,老师也会照顾同学们的兴趣,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组织大家参与课堂的讨论和演示,力行了如今提倡的“兴趣教学”,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尊重学生的兴
趣与爱好、“从做中学”,大大推进了美国的创新教育。我想,其实那时候的老师可能大都不太清楚这些现代教学理论,但他们无意中却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地践行了这些先进的学习理论和理念。这从间接上也为小学语文的兴趣教育作了一定的贡献。 随着年龄的增长,课业任务的逐步增多,反而使原本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变得沉闷异常,老师不会花精力去设计课堂的趣味性,而更多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接收信息,应对考试等。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很少有讨论的空间,合作学习几乎也被抹杀,作业量逐步增大,自然我们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大都不愿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总想偷着放松,可又被逼得不得不学,学习如巨石压身。伴随学习的深入,我们已趋于被老师、家长牵着鼻子走,多数时间用于消化、记忆教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认真积极的思考。课堂失去了生动性、趣味性和引导性,逐渐远离我们,变成沉重的负担。
而初高中,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普遍存在和接受,更得到了学校、家长所代表的“官方”认可。为何?是中高考指挥棒的约束限制,使学校和家长把意志强加于在校学子,让他们毫无退路,像无头苍蝇一般盲目地学习,随波逐流地竞争。看似设定好了明朗的前程,从长远计,这实则是剥夺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权力。这样的强加行为造成的不是歇斯底里的反抗就是无忧无愁的逆来顺受,而两种结果从某种意义上都印证了这种教育的失败和无可争辩的弊病。
记得初高中的课堂,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讲课时习惯用一问一答来迫使学生记忆知识点,而参与回答的总是固定同学,其他人无动于衷,或者声音小得可怜,话未说完就不自信地停下,老师则对学生的回答含糊其辞或不做评价,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回答。对此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压抑的课堂致使学生怯于发言,怯于展示自我。
二、反思以往语文教育的问题
传统授课模式使语文课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教师观念陈旧保守,授课按部就班、形式统一,这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旧式课堂失去生气,过于看重知识,审美与育人缺失。
其次,教师理论认识不足,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这势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陷于一头热,实际教学大打折扣。
再次,教师很权威,受程式化思维限制,习惯于“满堂灌”。教师为完成既定目标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于是,课堂缺乏趣味性,单调沉闷,教师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所教内容有局限性,学生获得的就更有限,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并未发挥全部的“热量”。
三、变革传统语文课堂的建议
事实上,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对语文课堂的收效关系甚大,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心灵和交流。
所以韩愈在《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既然程式化授课暴露了诸多弊端,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赞同“一个语文教师起码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提法。这是一个底线,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因此,“热爱孩子”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我们教育的信心和动力,值得大力推崇。
而形式统一与伟大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正好背道而驰,也不符合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要求。南宋教育家朱熹也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之上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个体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对其引导启发、激发兴趣、鼓励创新,做到开放式教学,这至关重要。“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孔子以后,《学记》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它主张启发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这样自然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稍感轻松,对学语文感兴趣。
其实,语文课堂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现自己,“说”是迈向学习的重要一步。但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合理的“期待效应”,不应带有消极成分,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差异和成长动态。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的,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简单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它在教学中的启示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这种“期待效应”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应用,也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我们承认《礼记》倡导“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教育的作用,但教育应得到尊重,首先应尊重它的参与者,即教师、学生。我们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平等教学,建立“师爱生,生敬师”的融洽师生关系,真正做到陶渊明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学生是主体,强调学习者主动投身于学习,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十分注重这一点,主张用“发现法”,他认为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观念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学生主动才能达到孙洙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从而真正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学会独立行走,认真求索。 所以,一味灌输恰恰违反了教育的初衷和落脚点,如韩愈所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北宋文豪苏轼也反对读书盲目地贪多和教师过多的讲解,而更注重学习者自己“精思”书中之妙。他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南宋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可见,学习的主体应是学生本身,教师知识的多寡和技能的高低,不能根本决定学生的能力素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