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校园传染病防控指南
秋冬季节交替,早晚温差较大,学生抵抗力差或者适应能力差,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经过飞沫传播,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食物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了提高中职生的防护意识,现将秋冬季节中最常见的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小知识,科普给大家: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世
界范围内暴发和流行。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历史上在全世界引起多次暴发流行,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毒在人体的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2.传播途径:流感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4.主要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
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
5.并发症及危害: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害、心肌炎、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和脓毒性休克等。部分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6.隔离期: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后3天,且不少于发病后7天。
7.与普通感冒区别:
1、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接种后2-4周产生有效抗体,6-8个月抗体滴度衰减。
2、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3、增加户外活动,流感季节佩戴口罩,要勤洗手、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4、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 5、注意通风,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6、流感季节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很弱,不耐热和酸,能被乙醚等消毒剂灭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群体免疫力不足,若发生散发病例没有及时隔离,极易引起暴发疫情。以发热和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新鲜疱液中含有病毒颗粒,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染。冬春季多见,潜伏期为12~21天。病后终身免疫。
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其次为生活接触,处于潜伏期的供血者可通过输血传播,孕妇患病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3.易感人群:没有接种过水痘疫苗、也没有出过水痘病史人群,主要见于儿童,以1-6岁为高峰,2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
4.主要表现:出疹前可出现前驱症状,如发热和厌食、咽喉痛、头痛、咳嗽等,24-48小时出现皮疹,皮疹特点如下:首发于头面和躯干,继而扩展到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最初皮疹为红色斑疹和丘疹,继之变为透明饱满水疱,24小时后水疱混浊并中央凹陷,水疱易破溃,2~3天左右迅速结痂。皮疹陆续分批出现,伴明显痒感,疾病高峰期可见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黏膜皮疹还可出现在口腔、眼结膜、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浅溃疡。
5.并发症及危害:①严重皮肤感染;②合并脑炎:会出现严重头痛、呕吐、嗜睡、意识模糊;③水痘性肺炎;④带状疱疹:虽然发过水痘后会终身免疫,但是病毒会一直存于体内,随着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可能会致带状疱疹,大约1/5水痘会致带状疱疹。
6.隔离期:隔离期至少病后14天,且至疱疹完全结痂。
1、最有效的措施--接种水痘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孩子们最好接种2次水痘疫苗,保护效果就能达到95%至99%。 2、注意空气流通、注意手卫生。
3、重点在于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到全部疹退为止;水痘流行期间班级有水痘病例的、有疑似感冒症状的学生也要求观察。 4、对有接触者可在3日内注射水痘疫苗。
5、建议未接种水痘疫苗也未患水痘的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愿选择接种水痘疫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高峰季节为每年3~5月份,以发热、咳嗽、流涕、眼膜充血、口腔粘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出疹前后4天具有传染性,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粘液病毒(paramyxoviridae),热、紫外线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将病毒杀灭;加热56℃15~30分钟即可灭活。因其在体外生存力弱,故当患者离室,房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1.传染源:麻疹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一般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及麻疹病毒携带者数量少,传染性很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