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石壕吏》教学实录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21:09: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生20(哀哀):“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

生19(狠声):那你家的老人呢?还有没有别的人啦?

生20(哀哀):“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生19:那不行,今天我一定要从你们家带走一个。这个村子我一共要带走二十个人呢,你们家不带走一个我不罢休的。

生20:“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两生表演很传神,其他学生不觉鼓起掌来。)

(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故事情节,以朗读表现人物形象,效果还不错。) 师:非常精彩。在这样一场对话里,我们听到原来啊,石壕的百姓过着这样水深火热的日子。这样我们就要想一想了,这首诗里还有哪些是诗人没有明示出来的呢?我再给大家几组提示,在听了石壕人的倾诉后,我们再来听一听他们还会说什么“

ppt5:a“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想象夜听敲门的夫妇对话。 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想象老妇对媳妇的叮嘱。 c“夜久语声绝,如闻其幽咽”,想象媳妇与孙儿的耳语。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想象诗人与老翁的道别。

大家可以选一选。先看第一组镜头,“老翁逾墙”走之前,老夫妇俩会说 些什么;其次,老妇人“急应河阳役”的时候,她会跟媳妇叮嘱些什么;往下“夜久语声绝”的时候,诗人听到媳妇抱着自己吃奶的孩子,会说些什么;最后“独与老翁别”的时候,老翁会跟诗人说些什么。我们在进一步听一听。一起动脑筋,展开你的想象力。刚才两位同学想象得非常好,配合表现得也非常好,其他同学也来表现一下。有同学愿意说第一句吗?

生21:在发现吏来捉人的时候,老妇可能会对老翁说:“你快走吧,你快走吧,这里有我顶着。”老翁可能会对老妇说:“你怎么办啊?你一个女人在家里面。”老妇可能会说:“我没关系,你还是快点头走吧,他们一定会把你抓走的。我已经这么年迈了,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的。”

师:如果你被抓走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就是被抓走了,也就是给他们做做饭,说不定还有重逢的可能,是吧?想象得非常好。我们再想象,老妇人马上就要被官吏带走了,临行前,她赶紧要到屋里去跟媳妇说两句吧。她们俩互相会说些什么,我们请两个同学说说看。 生22:媳妇啊,我们家这种情况你也看见了,孙子就靠你了,他长大之后,一定要让他去服兵役,去打那些狼豺虎豹。 生23:知道了,娘!

师:这个小小的细节我觉得他们想象得也非常好。一方面哀叹自己的生活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一方面国家有难,百姓还在支持。继续,我们看看,这时候“老翁逾墙走”了,媳妇一个人在家,她抱着自己的孩子,会说什么?她不敢大声说,只能悄悄地说。

生24:她这样说:“孩子啊,你一定要赶快长大,长大之后,一定要记得为你的爸爸、奶奶和叔叔报仇。”

师:你说得对,报仇!为什么她会想到报仇?家里仅剩的在战场上的两个亲人,对他们的未来,看来也不乐观,百姓的心都是悬着的。最后诗人和老翁别的时候,老翁又会说什么? 生25:(有点困难的模样)

师:“独与老翁别”,诗人说:“唉,老先生,我走啦。”

生25:老先生我走了,这日子十分的慌乱,日后你可要多加小心啊。你还要照顾好这个家,这孩子长大后要叫他当兵,报效祖国,驱除外贼。

师:安禄山、史思明还不叫外贼,但我们希望安定和平,不想打仗。这时候翁会怎么说? 生25:我一定会记住你的话。

5 / 14

师:家里就剩我一个能充兵的了,我还不知道……你觉得这个老爷爷能保得住吗,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妇人以为牺牲了自己就能保全这个家,你觉得可能吗? 生25:不可能。

师:从我们前面看到的官吏捉人的状态,你觉得? 生25:老爷爷迟早要被抓走的。

师:老爷爷也会对诗人说:“你走吧。我也不知道哪一天得去‘急应河阳役’哦。”其实他们对未来充满了茫然,内心里矛盾重重。他们希望国家和平安定,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但自己的生活已经到了生存的最边缘。这是一群可爱的石壕人,然而他们面对的却是凶狠的石壕吏。我们一起来看看石壕吏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状况。

(石壕妇人的倾诉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但主体之外,按照事理,一定有其他对话或行为细节的发生。引导学生想象,并努力复原当时情景,有助于学生向诗歌内容的更深处走去。不过,学生每想象表述不如我意时,难免在承接过渡中越俎代庖,缺少耐心。是为自省三。) 三、怒斥石壕吏

其实,我想说,这首诗很奇怪,名字叫《石壕吏》,通篇写的却是石壕妇人,我给它改名吧——石壕妇、石壕村一夜、石壕村发生的故事,好不好?我们再读一遍。注意,石壕吏没有被作者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他只是用了我们画画时的勾勒的方法,他没有外貌,几乎也没有语言,他虽然给我们的只是个剪影,但我们能不能看得出,看得清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刚才同学们把老妇人的语气读得很好,现在能否从老妇人的语气中,让我们反看到石壕吏的嘴脸? (齐读)

现在说说,能够换诗的题目吗?为什么叫《石壕吏》?

生26:虽然通篇很多是石壕妇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但从她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中,可以看出石壕吏捉人像强盗一样,根本不顾百姓自己的心愿,是非常自我的。也可以看出这些官吏给朝廷做事,根本不管百姓,百姓生活非常凄苦。

师:石壕村人的悲惨遭遇是谁带来的?石壕吏,是石壕吏们不顾百姓死活,一味的只顾征兵捉人,所以作者不是来赞美石壕村人的善良,也不是单单想告诉我们,这里有一个悲惨的故事,他是想揭露、鞭挞这些石壕吏,跟我们一样要怒责这些石壕吏们,所以标题是不好换的。那么,诗人那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我又想请大家想象一下,我再给大家四个细节: ppt6:细节提示:夜宿惊起 隔门听诉 夜久闻泣 天明道别

你分别想象一下,在这四个细节里,诗人在想些什么。我们来说说看,当他睡得好好的,突然听到“哐哐哐”的敲门声,起身一看,老头子翻墙跑了,老妇人悄悄在看,这个时候诗人的内心怎么想的。 生27:这个世道很混乱。

师:兵荒马乱的。接下来,“我”没有出现,因为“我”是来投宿的,杜甫还是朝廷命官,他路过这里而已。这时候他悄悄地起来,隔着门听,在听老妇人陈述的过程中,内心是什么样的?

生28:同情,觉得他们很可怜,也对石壕吏很愤怒。 师:这样一位正直的诗人,在这样一个村落里,隔着门听老妇人说话,内心里是波澜起伏的:我们的百姓怎么活得这么苦啊?你们还这样对待他们。他实在是想不明白。到夜半的时候,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哭声,听到媳妇在跟孙儿絮语,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怎么想的? 生29:这一家非常可怜。

师:充满悲伤、同情。到了天明的时候跟老翁道别,心情怎么样?

生30:心情会比较沉重,想着这些老百姓家里都这么贫穷了,官吏们还这么强迫他们。作为朝廷命官,他可能会从自己反思,自己有没有这样做,会替百姓打抱不平。

6 / 14

师:杜甫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用一支诗笔,来描绘最底层、最苦难的百姓的生活。国难当头,他不是写风花雪月,写江山美景,他的眼睛始终在看我们身边的最普通的百姓,这是最让我们感动的。带着这样一种心情,我们体会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我们再来读一次。当中妇人的陈述女生读,其他都是男生读。 (男、女生分读)

(以标题的推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意图;再以诗人的心理揣摩,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伟大,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推向高潮,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作品深处。教学中依然时有替学生作答的现象。是为自省四。)

师: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著名的爱情故事,一个著名的发生在宫廷里的爱情故事,千古传唱,对,这就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长诗《长恨歌》,但清代的袁枚却写过这样一首诗,大家看:

ppt7: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我们同桌想象一下,假如老夫妻有时间别,他们互相说些什么?他们是一对年迈的夫妻,已经走向了风烛残年,可是这时候还要面对生离死别,大家想想,他们会互相说些什么。 生31:我马上就走了,你好好照顾好家里的人啊。

生32:老婆子,我会好好照顾他们的,你放心吧,在军营里好好照顾自己吧。 生31:下次他们再来捉人的时候,反应一定要快一点,千万不要让他们发现了。 师:谢谢两位同学!但是我想问各位同学,老夫妻俩有时间道别吗?有机会道别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33:官吏在旁边,她怎么跟老翁道别?如果能跟老翁道别,老翁就被抓走了。

师:老妇人是当场就被官吏抓走的,根本就没有给她停留的时间啊。我们想一想,这一对走过漫漫人生旅程的相依为命的老两口,本来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可到了这把年纪了,还要生离死别,而且连互相打个招呼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我们的老百姓,我们最底层的老百姓。可是帝王的一段伤别可以千古传唱,老百姓连告别的机会都没有,这说明什么呀?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以后慢慢去想。带着这样一种体会,带着我们对诗人的崇敬,带着我们对石壕村人的同情和对石壕吏的愤恨,带着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反思,我们最后再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想,如果你能不看书,那就更好了。 (生齐读,颇动感情,大多数能背诵。) (最后一次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老夫妻面对生离死别,甚至不能互相说句话的悲凉,同时,用袁枚诗作留给学生一个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将作品学习的价值向更深远处延伸,应当是有意义的。) 课后反思

《石壕吏》是二〇一〇年我为语委做经典诵读活动而录制的一课。做了几年教研员,根据教学视频来反观这课,我感觉有些地方是可取的,有些也还是存在问题的。 可取之处有:

一、引导学生用想象丰富诗歌内容。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表现事件的内容,好处在于平易近人,亲切可感,有真实性,而且能使故事的主体部分集中突出,不受旁枝末节的干扰;不足在于这种封闭视角的观察与表达,难免造成故事的单一感,尤其对于阅历不丰的初中生,仿佛除了作者的视听范围之外,就别无人物的活动。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诗歌内容,用想象扩大诗歌表现的视野,增加人物及人物的活动,显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

7 / 14

搜索更多关于: 《石壕吏》教学实录 的文档
《石壕吏》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795e0yf651oirv327pb3jk4h7sgsg00poy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