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奚暇治礼义哉 .【解析】 夺:耽误。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反而求之 ③舆薪之不见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驱....而之善 ⑥莫之能御也 ..
A.①⑤/②⑥/③/④ C.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④⑤ 敏:聪慧 夺:夺取 申:反复说明 治:讲求
【解析】 ①⑤动词,到,往。②⑥代词,它(他)。③宾语前置标志词。④助词,的。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盖亦反其本矣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D.罔民而可为也 .
为长者折枝 .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解析】 A项,“涂”通“途”,“枝”通“肢”;B项,“盖”通“盍”;C项,“刑”通“型”,“已”通“矣”;D项,“罔”通“网”,“颁”通“斑”。
【答案】 B
★4.(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2题)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何由知吾可也?
C.王见之,曰:“牛何之?”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解析】 D项是判断句。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其中A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B、C项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答案】 D
5.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2)权,____________;度,____________。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2)然后知轻重 然后知长短
(3)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
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道义 .B.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于我心有戚戚焉 ..
固:本来 爱:爱惜
戚戚:悲切的样子
【解析】 A项,道:谈论。C项,爱:吝惜。D项,戚戚:由于切合本意而感到心动,即有所领悟。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王矣?①德何如,则可以.
A.? ②仰不足以事父母?.不忍也? ①臣固知王之.B.? ②反而求之?.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①若.C.?
无罪而就死地?②若.
合于王者?①此心之所以..
D.?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所以..
【解析】 A项,用/能够;B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C项,像/这样;D项,都表示原因。
【答案】 D
8.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②无以,则王乎? ③然则废衅钟与? ④不识有诸? 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 ①句是客观陈述,既不是诱导,也不是论辩;③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用排除法即可。
【答案】 D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向孟子问起“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便将孔子的弟子所记载的有关他们二人如何最终称王的事情告诉了齐王。
B.当齐宣王问孟子自己是否能称王时,孟子回答说“可以”。 C.随后,孟子告诉齐王,凭其“以羊易牛”的思想就完全可以称王。 D.齐宣王引用《诗经》中诗的目的,是在告诉孟子:对于别人的心思,我已经能够揣测出来了。
【解析】 A项,由原文“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可知A项错;B项,齐宣王并没有问孟子自己是否能称王;D项,是为了称赞孟子。
【答案】 C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