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具体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D和C不是一个物种?如果D和C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或若D和C杂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物种)。
(2)图示中B物种进化为D、E两个物种的机理是:地理隔离造成基因交流的阻断,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造成不同基因频率的变化,当基因频率变化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形成生殖隔离,从而形成物种D和E。
2.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因不易从海水中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 W为0.2,w为0.8。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是。请简述理由:因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没有产生新物种。请简述理由:只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3.长期使用杀虫剂,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解释是经自然(杀虫剂)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1.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形成生殖隔离,B、D项错误;据图中信息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项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 A
解析 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A项错误;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B项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正确;因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D项正确。
3.(2015·安徽,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C.42% 答案 C
解析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
4.(2013·海南,15)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 B
解析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 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 000=6 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 000=12 800(只)。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 400)/(40 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项正确,B项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
B.50% D.21%
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项正确。
5.(2015·全国Ⅰ,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答案 (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个体,因此种群中A∶a比例是1∶1,111
产生的配子中A配子∶a配子=1∶1,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基因型AA为×=、基因型
2241111111
Aa为2××=、基因型aa为×=。A的基因频率为AA基因型频率+的Aa基因型频
22222421111
率=+×=。(2)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由于后代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AA基因
4222型个体死亡。且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2∶1,这时种群中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3A、2/3a,依据遗传平衡定律,求得后代AA为1/9、Aa为4/9、aa为4/9,其中AA个体死亡,Aa和aa的比例为1∶1。
1.(2017·宜宾二诊)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项错误;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如突变、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以及选择等,B项错误;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促进种群的发展,C项正确;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研究它们的种群特征,D项错误。
2.(2018·哈尔滨三中月考)下图表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地理隔离阻碍了这些种群进行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 C
解析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3.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答案 A
解析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A项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项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是一成不变的,物种的基因频率也是不断变化的,C项错误;物种基因库是同一物种的各个种群基因的总和,种群基因库是指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前者比后者更丰富,D项错误。
4.(2018·深圳中学测试)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答案 C
解析 青菜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选择有利变异,A项错误;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项错误;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C项正确;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项错误。
5.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