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荆门产业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以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加快爱飞客镇建设,打造航空制造、通航运营、通航服务等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发展绿色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依托泰康人寿、人福医药等,打造集生态医养、生物制药、综合健康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将生态贯穿文化旅游产业全过程,将生态旅游作为荆门旅游的特色,重点打造运动休闲、农耕文化、生态养生三张旅游名片。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漳河新区区域性金融保险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用绿色发展改造传统仓储运输模式,加快建设绿色物流体系,推动发展逆向回收物流。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信息服务业,推进智慧荆门建设。大力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等利用为重点,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以节能技术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加快发展节能产业。以垃圾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环境监测等为重点,加快发展环保产业。规划建设静脉产业园、环保装备产业园、节能环保产品展示园。 (九)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9
加快建设“三区三中心”,以屈家岭、彭墩“1+9”区域为核心,建设新品种试验功能区、农作物集成技术示范功能区、标准化生产示范功能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全省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标杆。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大力发展“一高三新”,推广应用“香稻嘉鱼”等10种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和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绿色植保等农业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产业,着力打造农产品“产加销”全程绿色链条。加快发展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 (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
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以荆门石化、国电长源、华能热电、新洋丰、葛洲坝水泥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余热回收利用及粉煤灰、磷石膏、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
推行产业循环式组合。围绕石化、磷化、建材、热电、“城市矿产”等重点行业和领域,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
10
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循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类别多样的废弃资源回收网络,建立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平台,形成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有色金属、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行园区循环式改造。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资源共享、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促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重点推进荆门化工、荆襄磷化、格林美等特色循环产业园建设。到2020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67%,城区再生资源规范回收比例达到9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95%,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率达到58%。 (十一)加强资源节约、推进节能减排
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用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政策,引入先进节能降耗技术,实施一批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用水需求管理,推进企业节水改造,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城市节水。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大力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发挥节
11
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全面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务、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强化源头控管,严格项目评审,把好低碳节能、生态环保关口,坚决不上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化解水泥、小火电、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化工、建材、火电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碳排放。开展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示范。 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坚持用生态文化引领城乡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绿色、低碳、节约成为社会风尚和全民自觉行动。 (十二)培育绿色生态文化
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乡村)、进家庭等“五进”活动,加强资源环境市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党政机关强化绿色政绩观,市场主体强化绿色效益观,广大群众强化绿色价值观。 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加快彭墩“1+9”农谷核心区、屈家岭农谷核心区、柴湖移民新城等生态立市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生态文化体验基地。依托湖北文化创作交流基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等,打造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鼓励开展文学、影视、绘画等艺术创作,推出一批体现荆门特色的生态文化作品。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