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我国连锁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开创与酝酿之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这不仅表现在连锁企业(集团)的逐年增加,更突出表现在连锁门店数量和销售额的快速增长。连锁经营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使该专业表现出如下特点:(1)起点高。由于连锁经营的迅速崛起和国外连锁企业的大量涌入,使该专业从开设之初便具有与世界先进的连锁理论和实践接轨的外部条件。(2)科技含量高。基于连锁经营的特点,一个连锁集团同时要管理成百上千家门店,因此各种连锁业态均大量使用先进的配送、物流、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在连锁经营的各个环节,使得连锁经营的科技含量明显高于一般的传统经营方式,从而对该专业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但连锁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其中经营管理人员总量匮乏、结构失衡、素质偏低等问题的存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为此业内高薪互挖人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极不利。建立有效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新机制已成为有远见的企业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目前对连锁经营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学院式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由高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与经济贸易专业培养商业运营管理高级人才。其人才理论功底扎实,学习能力强,但理论严重滞后于连锁经营管理实践,且缺乏连锁经营理论与实践经验,培养周期长,无法满足我国连锁经营和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二是各类培
训机构咨询机构及连锁企业内部开设培训班的培养模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培训的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方式灵活,程序简单,故可以迅速培养出大批连锁企业所需人才。但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往往由于培训周期短而使得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更关键的是各地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水平不一,培训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良莠不齐。三是执业资格认证模式,这种方式由于引入了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方式,培养评估体系具有科学性,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我国已经开始产生了这种培养模式,如中国商业联合会所举办的“店长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即是对百货零售及连锁店店长所进行的培训认证。这类培养模式还不够普及,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前两种模式占主导地位。
因此,连锁企业与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合作,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实用型人才,是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较好的选择。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既可以减少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学生也可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并降低其求职成本,是一种个人、企业、学校、社会多赢的做法,无疑是现在职业教育值得推广的培养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对学员的全面知识和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从而增加了“订单式”培养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校企双方在人才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围绕岗位职业能要求,在教学计划、教材开发、师资配备、实习实训环境的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合作,形成完整科学的人才培养系统,以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