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代||,儒家学者“积极地投身于社会生活中……但是||,这绝不是说||,儒家学说赢得了所有人的赞同:对他们同时代的一些人来说||,儒家学者的积极实践活动只是在浪费精力”||。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们( )
A.坚决反对一些人对儒家的贬低 B.为提高儒家学者的地位积极努力 C.对儒家学者们的实践并不支持 D.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基本理念
解析: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追求的是富国强兵||。法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们的需要||,得到了大力弘扬||,而儒家学说并没有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赏识||。 答案:C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子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重点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奉法”能够强国||,反之就会导致国弱||,这充分说明了“奉法”与强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可判断出D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D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解析: 题目提供的材料||,明显反映了把心性返归自然的心态||,是一种避世的主张||,符合道家的基本内涵||。 答案:B
4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析: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 答案:D
第1页/共10页
5.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 A.孟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孔子的思想
解析: “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答案:C
6.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研究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主张||。“法”是君主制定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据此推断||,“势”的本质含义应为( )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贵族政治不断崩溃的政治形势 C.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 D.结束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势
解析: 就题目提供的材料来看||,法、术都是对君主的要求||,在题目给定的选项中||,符合这一特征的是C项||。故选C项||。 答案:C
7.葛兆光教授说:“一种思想要成为普遍真理||,它必须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要成为意识形态||,则要借助于权力||。”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借助于权力”的史实有( )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即“三纲五常” D.王阳明提出心学
解析: A项是打击儒学的政策||,C、D两项都是个人行为||,未借助权力||,故选B项||。 答案:B
8.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款待||,但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 )
A.春秋时期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 B.各诸侯国当权人物思想的保守与落后 C.孔子思想不符合各诸侯国的政治需要 D.孔子没有对其思想进行广泛宣传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都没有实践孔子的政治思想||。当时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都力图变法图强||。而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实现“仁”||,这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下各诸侯国国君的政治需要是不符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
9.“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
第2页/共10页
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解析:“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故选B项||。 答案:B
10.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 ) A.德治在前||,刑治在后 B.刑治在前||,德治在后 C.崇儒抑法||,摒弃刑罚 D.崇尚儒法||,抑制道家
解析:据材料提到||,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都属于儒家经典||,体现德治特点||,《律令文》体现刑治特点||,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德治在前||,刑治在后||,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刑治在前||,德治在后||,故B项排除||。材料也没有说明崇儒抑法||,摒弃刑罚||,故C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抑制道家故D项排除||。 答案:A
11.唐初统治者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并借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这反映出( )
A.三教合一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解析: 唐初统治者重新整理儒家经典||,垄断解释权||,其根本目的在于用儒家思想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题干材料反映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 题目给定的四个人物中||,李贽是明朝后期的思想家||,其他三人都是明末清初的思想
第3页/共10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