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准在网上药上销售处方药的试点资格,未来处方药通过线上销售成为可能。 获得第三方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的企业名单 1.北京鹤麒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国A20080001) 2.民生医药配送中心有限公司 (国A20090001) 3.上海伊邦医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国A20110001) 4.中国通用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国A20060001) 5.北京先锋环宇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 (国A20070001) 6.海南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国A20060002) 7.合肥快易捷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国A20070002) 8.江西金利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国A20130001) 9.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国A20130003) 10.重庆药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国A20130002) 二、中国移动医药互联网的应用
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迅速普及,用户规模达到3.8亿,用户可随时随地将医疗服务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更多医学资料可存储于手机中。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可推荐附近的医疗点。手机传感器技术,可搜集生理参数,为医疗健康服务提供新的解决方式。同时,现阶段我国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社区医疗又不乏大,专业医院的接待能力有所欠缺,移动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衡各地的医疗资源,在不同的地方能够享受到同层次的医疗服务。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正在形成,并且发展前景前景广阔。我国现阶段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所谓移动医疗APP,指基于安卓、苹果等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医疗类应用,主要分为5种:医药产品电商应用,如提供药品介绍和购药服务的“掌上药店”,以及用药助手、1号药店、药品指南、药品通、U医U药等;满足专业人士了解专业信息和查询医学参考资料需求的应用,如“杏树林”“药房培训”;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如“春雨医生”;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如“就医160”;细分功能产品,如记录女性生理周期的“大姨吗”、测量心率的“春雨心镜”等。
同时,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2013年全年将达到23.4亿元,到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移动医疗APP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我国医疗环境密不可分。从移动医疗APP数量规模来看,我国居民手机看病已经不远。
从目前移动医疗的形式来看,一方面药企、医疗机构等针对产品会专门设计移动医疗、电子营销产品;另一方面,也涌现出一批华康移动医疗等第三方机构。根据研究机构Chilmark Research发布的数据,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在未来5年会增加25%,到2017年突破11亿美元。
医疗作为刚性需求,资源的严重不足以及分配不均已经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而移动医疗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将现有资源最大化,让更多人能享受医疗服务。我们预计,移动医疗将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医疗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医疗互联网、特别是信息化作为中国新医改方案“四梁八柱”目标的“八柱”之一,一直是其它改革的重要技术基础。不仅医院自身业务的系统复杂性对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提出了要求,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医疗保障体制的健全,构建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医院、医疗机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共享亦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年花费约为150亿元左右,预计今年将增长到187亿元,2015将达到290亿元。近几年中国医疗IT市场的增长速度都在25%以上,其中,IT解决方案(软件和IT服务)市场大约30亿元左右。中国医疗IT占全部IT行业的比重约为2.2%,远低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具备极强的发展潜力。业内人士预测,2011-2015年中国医疗IT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9%,增长速度在所有IT子行业中仅次于消费用IT产品。
按发展阶段的先后以及普及程度由高到低,中国的医疗信息化主要分为三类: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医院临床信息系统(HCIS)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GMIS)。HMIS在国内的建设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较为普及。目前,医疗信息化正在向HCIS支持为主的第二阶段过渡,下一步的重点是推广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实现区域内的联网使用,而未来5年,GMIS将成为医疗信息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开始向家庭延伸。老年人作为突发病的高发人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病情进行跟踪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带有感应、检测装置、报警和求助系统的便携性医疗设备进入家庭,医院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控。
从实力上看,中国的医疗信息业已形成本土企业与欧美、日本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 东软是本土企业中最典型的代表,其业务中软件外包占35%,行业解决方案占47%-50%。现在备受欢迎的熙康行表和熙康益体机,整合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可以动态收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实现家庭实时跟踪与监测,是东软医疗电子商务由B2B向B2C转型的开始。借助本土化优势,东软还为唐山、郑州、无锡、沈阳、都江堰、海南省澄迈县等20多个城市提供健康城市解决方案,构建起了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和区域的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核心的健康服务平台。此外,东软还积极与大型医院和医疗机构合作,向家庭和个人推广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卫宁软件主要从事医疗及技术服务业务,也逐步进入整体医疗信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等领域。欧美企业中英特尔、IBM、甲骨文、思科等都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医疗行业部门。此外,日本富士胶片、NEC,韩国SK集团等也在中国而已医疗信息化。
今年11月,百度公司开始将联合上万家专业医疗机构、投入2亿元医疗资源成立“百度健康公益联盟”,利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平台,将为构建健康的医疗生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为促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自身和投身产业健康发展的“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的,这也会为我国医疗产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四、可穿戴设备,医疗器械互联网应用的下个热点 无论国内外,2013年,可穿戴设备都是炙手可热的一年。
据瑞士信贷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30-50亿美元猛增到300-500亿美元。美国消费电子协会数据表明,可穿戴设备市值的大幅增长预期,主要受益于医疗保健类可穿戴产品的推动,美国市场上的个人医疗保健类可穿戴产品的销售、相关软件及服务的总体营收,在未来5年内将激增142%。
智能可穿戴产品种类很多,如智能手表、智能充电手腕、智能水杯、智能耳塞、智能婴儿监控衣等。典型产品有以Nike fuelband为代表的智能手环,Pebble、Galaxy Gear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和Google Glass为代表的智能眼镜。
可穿戴设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于其紧贴身体的佩戴方式可用来测量人们的各项 体征。它们可以测量人们的运动量,睡眠质量,每天走了多少步,会提供各类消费者需要的功能,包括健身爱好者、减肥者、老人。
国外分析师称,可穿戴产品的市场存在的主要障碍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或技术爱好者来说,谷歌眼镜等高科技产品可能会显得有些华而不实,但医疗保健类可穿戴产品则被认为更具实际意。他们预测,到2018年,个人医疗保健类可穿戴产品的数量将从2013年的4000多万台跃升至7000万台。
目前已经问世和即将问世的可穿戴设备,基本包括四大类:运动和健康辅助的Jawbone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国内的咕咚手环、大麦计步器等;可以不依附于智能手机的独立智能设备iWatch、三星Gear、果壳智能手表;作为互联网辅助产品的Google Glass、百度Eye类产品;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体感设备MYO等。
在国外,已涉足可穿戴的巨头有耐克、谷歌、索尼、三星、摩托罗拉、英特尔等。国内除百度外,还有奇虎360、TCL、盛大、九安医疗等都推出了相应的可穿戴设备。另外映趣、中兴、华为、联想等企业,也纷纷宣布其可穿戴硬件研发、上市计划。
2013年,国内智能穿戴在A股走出了一波火红的行情。其中,可穿戴概念股奋达科技,全年涨幅度更是高达380%。九安医疗自2013年5月初宣布涉足可穿戴设备以来,股价从一路上扬,大股东便趁势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减持共套现1.79亿元。
但目前可穿戴相关个股企业仅有概念暂无业绩, 可穿戴设备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因为投入非常大,投入产出比不成正比,目前国内做可穿戴的公司,真正盈利的没有几家。
参考文献:
1、第一药店财智:揭密医药电商获客成本
2、马嵘松:网络采购成趋势 信息类医药B2B平台进 入瓶颈阶段
3、赵敏:2013年医药行业电子商务年终总结 4、艾瑞咨询:2012-2013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 出版机构: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网上药店分会 项目指导:刘忠良、龙 岩、郭亚洲
编撰成员:韦绍锋、李锦全、陈红彦、孙 平、霍小丽、邵 清、皮 林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3日在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大会上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