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更有效
中心小学 王雪霞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更有效,是有效教学管理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所做的几点总结: (1)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 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2)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3)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4)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5)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题型出发,避免呆板、单调重复的练
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6)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7)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相关推荐: